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醫藥 > 健康資訊 > 正文

字號:  

望子成龍,別中了檢測的圈套

  • 發佈時間:2015-06-01 10:00:56  來源:健康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朱苑楨

  “要讓孩子茁壯成長。”“要贏在起跑線上。”為實現這樣的目標,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去做天賦基因檢測、微量元素檢測、智力檢測等,儘管有不少檢測早已被證實是忽悠,有的還被明令禁止。六一兒童節前夕,記者採訪發現,這些五花八門的檢測並沒有消停。

  別被天賦基因檢測忽悠了

  “小孩教育要結合天賦,這樣更容易成功。”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天賦基因檢測一片火熱。只需千元左右就可以得到一份孩子的基因報告,其中包括是否有“多情基因”“害羞基因”“酗酒基因”“網癮基因”等。記者隨機登錄一家基因中心的網站,與線上客服交流。對方介紹,4800元就可檢測19個基因位點,預測孩子在音樂、繪畫、舞蹈、體育等6方面的天賦潛能。

  “兒童天賦基因檢測到底有無科學依據,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論證。”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嶸表示,孩子的成長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環境的作用甚至更大。比如,孩子即便有音樂天賦、藝術天賦,也需要有人“領進門”,需要刻苦練習。

  北京某婦幼保健機構的一位遺傳學專家提醒家長,帶孩子做基因檢測要謹慎。目前,人類基因中研究得較為透徹的只佔很小一部分,完全解讀天賦基因的奧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兒童天賦基因檢測已經被一些機構商品化,不僅檢測結果的真實性難以評估,培養方案的效果也難以驗證。”

  “基因檢測的意義是幫助診斷某些疑難和罕見的疾病,不提倡在全人群中推廣,成為普查項目。若以此迎合一些不當的教育觀念,則屬於科學技術的誤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湯亞南説,作為母親,自己不會帶孩子做這種檢測。

  微量元素並不是人人都需要檢測

  張女士的孩子1歲了,看到市面上琳瑯滿目的補鈣、補鐵、補鋅廣告,張女士不甘落後。“大家都補,我的孩子要補什麼才好?”

  “去做個微量元素檢測吧,可以及時發現孩子需要補什麼。”張女士的同事説,“我家小孩每年做一次微量元素檢測,每次都合格,要是不合格可就得抓緊補起來。”

  “孩子吃得好、睡得香、生長髮育正常,就沒有必要進行微量元素檢測。” 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主任委員、首都兒科研究所研究員戴耀華教授説,不能把微量元素檢測當成體檢。當患兒是早産兒,或生長髮育遲緩,或患有慢性疾病、異食症,醫生懷疑患兒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時,才建議做相關檢測,為臨床診斷作參考。

  戴耀華介紹,國內微量元素檢測的對象主要包括鈣、鋅、銅、鎂、鐵(鈣與鎂是宏量元素,即佔人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即使檢測發現微量元素缺乏,也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微量元素。否則,鈣補多了會引起便秘,某一種微量元素多了會影響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戴耀華説。

  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發文,明令禁止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針對兒童開展非診治需要的微量元素檢測。“兒童微量元素檢測屬醫療行為,只有部分科研機構、國家級及部分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少數大型醫療機構具有微量元素檢測的能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上海市微量元素學會理事長顏崇淮教授説,“市面上一些低端儀器的檢測結果不一定準確,加上一些機構把檢測與保健品銷售等掛鉤,甚至可能誤導家長。”顏崇淮説,在正規醫療機構,微量元素檢測的推薦方法是原子吸收分光光譜法,還有近年普及的電感耦合電漿質譜法。

  “微量元素檢測方法沒有國際統一標準,不同醫院的試劑、儀器有可能是不一樣的,檢測結果也可能有差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臨床營養科主任劉喜紅提醒。

  智力檢測結果只能供參考

  “表現不好、學習吃力,老師讓我帶孩子測智力。”一位父親在診室外告訴記者,其孩子的檢測結果是76分。“我相信孩子就是多動,不是智商問題。我需要醫生推薦藥物,幫助孩子提高考試成績。”

  “從臨床情況看,多數來醫院做智力檢測的學齡兒童都是老師推薦來的。”湯亞南介紹,智力檢測方法多樣,有標準化的量表和工具,如DDST篩查量表、ASQ量表、韋氏量表等。目前,世界上使用廣泛的是韋氏量表。檢測結果由醫生解釋,供臨床參考。

  “大腦功能複雜,每種方法都有局限性,很難用某種量表客觀、全面衡量所有人的智力水準。如孤獨症的孩子,因為語言溝通障礙,用韋氏量表測量得分會很低,但是這些孩子的特殊才能,如數字記憶、音樂領會能力等無法用普通量表體現。”湯亞南説。

  戴耀華也表示,智力檢測並不能百分之百反映孩子智商的高低,其結果只是醫生判斷孩子病情的一種參考。一些發達國家如日本,並不推薦測智商。

  依據韋氏量表,人群智商得分大部分在90分~100分,70分以下被認為是智力低下。“對於得分在70分左右、處於邊緣狀態的孩子,希望家長和老師不要急於給其戴上‘智力低下’的帽子,而應該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耐心地進行教育和訓練。同時,要鼓勵孩子發展特長和愛好,不要單純以考試分數高低衡量孩子。”湯亞南指出,想靠營養神經細胞的藥物提高孩子智商是不太現實的。任何藥物都不能取代持續的教育和訓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