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清障醫養結合落地“快跑” 審批瓶頸待破
- 發佈時間:2016-04-11 08:52:5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斌
繼上月底人社部、國家衛計委、民政部等部門聯合出臺新政將“康復綜合評定”等20項康復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進一步為醫養結合全面鋪開清障十余天后,加速推進醫養結合政策再落地。近日,民政部、國家衛計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做好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許可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分別對各地民政、計生部門明確,這些部門都要在受理後10個工作日內頒發設立許可證、給予批復。
審批瓶頸待破
近年來,“醫養結合”常常被中央提及,各項有關養老的政策中總少不了這個新名詞的身影。然而北京商報記者在走訪多家計劃籌建醫養結合機構的企業時卻發現,不論醫養結合熱度上升多快,“審批難”的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們。
有養老機構負責人表示,由於醫養結合機構設立審批涉及到民政、衛計等多個部門,所以常常會因部門間溝通不暢以及審批流程不清等問題拖延審批週期。對此,《通知》明確提出,申辦人擬舉辦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民政、衛生計生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請後,按照首接責任制原則及時根據各自職責辦理審批,不得將彼此審批事項互為審批前置條件,不得互相推諉。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為了確保實施效率,還直接規定,醫療機構面向老年人開展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務的,符合設立條件的,自受理設立申請後10個工作日內頒發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為門診部、診所、醫務室、護理站的,養老機構應當向當地縣級衛生計生部門申請設置和執業登記。衛生計生部門應當在受理設置申請後10個工作日內給予是否同意設置的批復。
五年倒計時
不論何種形式的養老,醫療是一項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服務項目,而這也讓醫養結合成為各類養老服務必備模式之一。“醫療是老年人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直言。不過,有專家直言,在醫養結合提出初期,大多數人都將這個新詞當做了一個口號,由於建設難度大、專業性強,在不少地方,真正建設醫養結合的機構還是近兩年的事。
去年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細化醫養結合全覆蓋時間表、路線圖。根據文件,到2017年,我國要初步建立醫養結合政策體系、標準規範和管理制度,80%以上的醫療機構開設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50%以上的養老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到2020年,符合國情的醫養結合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建立,醫養結合服務網路基本形成,上述醫療“綠色通道”和醫養結合建設實現全覆蓋。自那時起,醫養結合全面推開才算正式啟動了倒計時。
難獲醫保資格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不少在北京投建居家養老機構的企業,都在機構內設置了護士、保健師,甚至包括針對老年常見疾病的醫生等人員,除了為入住機構的老人提供醫療服務外,還輻射周邊的小區,入戶提供醫療服務,且這類服務已經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不過,上述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項專業性較強的服務,人員成本也相對較高,初期,企業以打折甚至贈送的方式提供服務,老人及其家人都願意接受,但隨著經營期限拉長,價格穩定在一個水準之後,不能走醫保,需要全部自己掏腰包,消費者的積極性就不太高了,因此,社區內設醫療機構能否走醫保,對於這些機構的生存與發展還是至關重要的。
去年11月,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透露,北京已正式確定將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實行單獨序列醫保審批。
不過,現在除了北京等部分地方政府為醫養結合機構申請醫保資格開通“綠色通道”之外,不少地區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仍然需要在當地醫保資格申請大軍中排隊,致使這些機構的醫療功能短時間內無法充分運轉。業內表示,助力醫養結合機構全面提速的核心除了在設立審批環節縮短時間、增加效率外,在醫保資格申請環節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