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氣價改革方案正制定 居民與非居民價格並軌實行難

  • 發佈時間:2016-04-11 08:19:3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氣價改革方案正制定 居民與非居民價格並軌實行難

  天然氣價格市場化的重要一步,即居民和非居民用氣價格並軌,近期傳出將落實。

  記者日前獲悉,有關部門正在研究新的天然氣價格方案,即《關於深化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的意見》,這一方案最重要的是推動非居民天然氣價格與居民天然氣價格實現並軌。

  但一名官員稱,方案近期出臺並實行的可能性很小,主要是因為,天然氣價格並軌最可行的途徑是提高居民氣價,但考慮到民生在政府權衡考慮中處於重要位置,居民氣價調整還須在各地舉行聽證會,很難在短期內真正實施。

  化解天然氣交叉補貼

  經過前期改革,目前國內天然氣價格還存在雙軌制,即居民天然氣價格和非居民天然氣價格。2010年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提高國産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的通知》,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進程隨後拉開。

  2010年起,國內非居民天然氣價格持續上升,居民天然氣價因考慮居民收入等原因,漲幅有限,有些地方一直未有調整。“兩類氣的差價,造成企業希望以居民用氣名義購進更多天然氣,然後出售牟利。”一位上游天然氣銷售企業人士稱。

  據能源諮詢公司安迅思統計,目前我國除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地由於未通管道氣或以進口氣為主,居民和非居民執行統一的門站價格外,其他區域居民用氣較非居民用氣門站價格普遍低0.2~0.5元/立方米上下,最高差價達到1.73元/立方米。

  居民和非居民用氣的差價相當於提高了燃氣公司採購居民氣價的成本。目前各地燃氣公司對居民都執行較低的價格,雖然多數地區已出臺居民階梯氣價政策,但80%~90%的居民用戶全年所用氣量基本在第一階梯範圍內。

  若居民氣價成本提高,燃氣公司不可能單獨吸收中間漲價的成本,終端銷售價格就需要調整。但各地居民用氣價格調整需地方物價局召開聽證會決定,最終能否順利傳導到下游也還未知。

  但上述天然氣銷售企業人士稱,從上游企業的視角看,交叉補貼的成本其實是由上游企業承擔,燃氣公司通常按當地居民非居民的比例提交購氣合同,按統一價格採購天然氣,但居民、非居民的比例很難厘清,很多時候燃氣公司通過將較低價格採購的氣在工商業售賣獲利。

  安迅思葉春曉分析師稱,國內居民用氣價格遠低於非居民氣價,交叉補貼問題嚴重。居民、非居民氣價並軌,有利逐步解決交叉補貼問題。

  市場化將多方面推進

  天然氣價格機制的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早已確定,此前圍繞市場化進行了試點和推廣。

  2015年發佈的《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被認為是價格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提出“儘快全面理順天然氣價格,加快放開天然氣氣源和銷售價格。” 同時,“按照‘准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合理制定天然氣管網輸配價格。”

  通過“市場凈回值法”形成天然氣門站價格後,實踐中産生了兩個雙軌制:增量氣和存量氣,居民氣和非居民氣。2015年4月增量氣和存量氣價格並軌,據記者了解,當年11月的調價方案本來要促成居民和非居民氣價並軌,下調非居民氣價,提高居民氣價,但考慮到民生等諸多因素,最終只是下調非居民氣價而居民氣價未作調整。

  但國家發改委一直在推動以上海石油和天然氣交易中心為載體,加大交易氣量規模,推進大用戶直供氣等培育市場主體。

  正在討論階段的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方案也提出,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放開氣源和銷售價格,政府只監管自然壟斷的管網輸配氣價格。國研中心研究員郭焦峰分析説,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是要完全取消政府定價,實現市場形成價格,同時政府要“管住中間”,即加強對輸配氣環節的監管。

  對於管網的監管一直是天然氣行業的弱點,天然氣基礎設施的公平開放也做得不好,造成目前很多現貨天然氣難以進入國內市場。油氣體制改革前期方案考慮及此,提出成立國家管網公司,政府加強監管。

  浙江和安徽等地已經推行地方版政策,以摸清楚省屬管網公司的成本,推動天然氣領域的改革。全國範圍針對管網的成本調研也在制定中,將加強對管網公司的成本核定和監管,監管還可能延伸到城市燃氣公司的配氣管網。“這些舉措都是為真正的市場化鋪路。”郭焦峰評價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