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超七成常用中藥材價漲逾2倍 藥企自建種植基地

  • 發佈時間:2015-03-10 07:10:36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鄢銀嬋 黃宗彥  責任編輯:朱苑楨

資料圖

  資料圖

  中藥材價格近年波動劇烈 政協委員再提建立收儲制度

  近年來,中藥材價格跌宕起伏備受關注。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公開呼籲以收儲制度來防止中藥材價格過快上漲。

  中國中藥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4年,中藥材價格指數由2700點上漲到6600點,常用藥材金銀花、板藍根等每公斤售價分別從27元、3元左右最高漲至360元、30元,70%~80%常用中藥材價格上漲2倍以上。

  在此背景下,自建種植基地已成為制藥企業應對原料上漲的主要解決辦法。目前擁有中藥材種植基地的上市公司在20家以上,然而GAP(中藥材生産規範)種植流程的嚴苛要求也令不少企業不堪重負。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資訊中心副主任、中藥材天地網副主任蔣爾國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藥材收儲是可行的,但要避免抬價、過剩等問題,要讓市場規律發揮作用。

  藥企自建種植基地

  2010年,太子參價格一年內上漲10倍。不過好景不長,2011年,太子參價格下跌超五成。不僅僅是太子參,其他中藥材價格“過山車”般的行情仍在發生。

  昨日(3月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西部最大的中藥材批發市場成都荷花池中藥材市場,儘管地處遠郊,但偌大的市場內的商鋪幾近租滿,隨處可見顧客與商家談價的場景。

  記者與多名藥材經銷商交流發現,近年來由於藥材價格波動大,這門生意並不好做,利潤空間還在不斷收窄。

  多家批發商表示,近年來不少中藥材價格上漲數倍,如西洋參由200~300元/千克漲至600~700元/千克,何首烏由7元/千克上漲至30多元/千克。不過,也有些品種,如元胡、玉竹、山茱萸等藥材價格卻出現不同幅度下跌。

  一位不願具名的中藥材批發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這兩年不光是他一家,整個行業的銷售情況都不太樂觀。

  價格的變幻莫測也令制藥企業苦不堪言。“對藥企來説,中藥材價格上漲將加大他們的成本壓力。在我國藥品限價、降價政策下,藥企利潤空間也在不斷壓縮。”中國中藥協會王姓人士擔心,該現象可能導致部分中成藥停産,對中藥産業發展極為不利。

  記者調查發現,面對如坐“過山車”般的中藥材價格走勢,目前有超過20家上市公司已選擇自辟種植基地。“我們在銅仁已建了1萬多畝丹參種植基地。”信邦制藥一名高管表示,自建種植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應對原料價格波動給生産帶來的影響,但也面臨著GAP種植規範的考驗,無形中加大了企業運營成本。

  重慶一家大型中藥企業人士亦向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只有國家儘快建立中藥材收儲制度,抑制中藥材價格波動幅度,才有利於整個行業發展。

  中藥材收儲制存爭議

  事實上,自2011年以來,建立中藥材收儲制度便被業界專家多次提及。2011年發佈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也明確提出,要建立中藥材重點品種儲備制度。

  2011年5月,國家有關部門便開始對大宗中藥材進行戰略儲備事宜開始調研,但因收儲備制度存在爭議,至今仍然沒有實質性舉動。

  業內人士認為,中藥材收儲制度多年難産的主要原因在於其可操作空間還有待推敲。

  蔣爾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推行中藥材收儲的難度比較大。他認為,對於供大於求的藥品,如三七收儲的話會再擴大産量,致使過剩加劇。對於高價的藥材進行收儲,短時間內會導致其價格上漲,“不僅沒幫助,反而適得其反。”

  上述批發商同樣表達了對藥材收儲風險的擔憂。“對於産量大的藥材來説沒什麼影響,但産量小、價格高的藥材,批發商們收儲後會壓貨並等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後再伺機出手。”

  此外,收儲制度本身也頗受爭議。去年9月,國家正式取消了實行3年的棉花收儲制度。有觀點認為,收儲制度干預了棉花的市場價格,導致企業生産成本持續上升,過剩的棉量無法消化,産能過剩逐漸加劇。

  前述中國中藥協會王姓人士亦認為,“中藥材屬於農産品,具有生産分散性和自發性的特點,收儲制度僅能在生産後對産品進行調控,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生産和需求之間的不平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