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聯通長寬百兆寬頻疑為噱頭:網速縮水一半
- 發佈時間:2015-04-20 13:48:3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少雷
在2015年4月14日舉行的一季度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吐槽我國的網路頻寬低,在世界上“排名80位以後”。今年春節總是搶不到紅包的你,對總理的吐槽是否也深有體會?
今年3月,《消費者報道》通過公開徵集志願者的方式,對廣州市內的電信、聯通、移動、長城寬頻、珠江寬頻等五家運營商的寬頻上下行速率再次進行了測試,重點對各大運營商正在著力發展的百兆寬頻進行了比較。與一年前本刊的測試相比,結果依舊讓人無力吐槽。
對於上網體驗不好的寬頻,你肯定想過換一家。但是如果小區物業跟你説只能選這一家時,結果可能是“寬頻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
中國寬頻,槽點在哪?哪家更不靠譜?詳情見測評報告。
測評報告一:三大運營商百兆寬頻網速縮水一半
在2015年4月14日舉行的一季度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到:“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評估,我們(國家的頻寬)在世界範圍內的排名在80位以後。”
今年春節總是搶不到紅包的你,對總理的吐槽是否也深有體會?那麼問題來了,你家裏的寬頻網速究竟有多慢?
2015年3月,《消費者報道》在廣州市內徵集了110位志願者,利用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寬頻測速平臺,對廣州市的五家主流寬頻運營商——電信、聯通、移動、長城寬頻與珠江寬頻進行了一次寬頻測速活動。
與本刊去年3月的寬頻測試相比,此次測試的結果顯示,各運營商的多個套餐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網速“縮水”,其中20M以下的套餐較為貨真價實,而100M套餐“縮水”較多;在上下行網速對比方面,電信“瘸腿”嚴重,其100M寬頻的上行速率僅為3Mbps左右。
電信聯通長寬百兆寬頻“縮水”一半
今年3月21日《消費者報道》進行的寬頻測速活動包括2部分:登錄測速平臺測速,及向指定郵箱發送指定附件的郵件,以此模擬消費者日常使用寬頻的上網體驗。
測試活動在同一天的三個時間段進行(10:00、15:00、21:00),在剔除部分無效數據後,共有74份完整的可用數據。
本刊通過統計分析發現,五家運營商的20M以下寬頻套餐較為貨真價實,其中電信和長城寬頻表現不俗;而在國內逐漸開始普及的100M套餐則“水分”較大,參與本次測試的100M套餐來自於電信、聯通與長城寬頻三家運營商,這三家的百兆套餐網速“縮水”程度均接近一半,表現令人失望(見圖1)。
五運營商寬頻速率對比。
對於本刊這一測試結果,長城寬頻所屬的鵬博士電信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增值業務部經理劉培傑認為是測速平臺的問題,“工信部自己也承認旗下的這個測速平臺對20M以上的頻寬(測試)可能不夠精確”。
然而,實際原因可能並非如此。
百兆寬頻疑為噱頭
按下載網速為4Mbps計算,下載一部1GB大小的電影大約需要34分鐘,而如果下載速度為100Mbps只需要不到2分鐘。
如此的天壤之別難免讓不少用戶鍾情于100M寬頻套餐,尤其是看到運營商給出的價格時。《消費者報道》記者從各運營商的網上營業廳了解到,與50M寬頻套餐的包年費用相比,長城寬頻100M的費用僅僅多出100元,電信的也才多出400元。
遺憾的是,由於中國的100M寬頻目前並不普及(寬頻發展聯盟的數據顯示,至去年底中國的寬頻平均下載速率僅為4.25Mbps),看上去物美價廉的百兆套餐更多只是個噱頭。
虛擬運營商産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認為,不同頻寬的成本不同,如果用戶花的是100M的錢,運營商提供的卻是10M的頻寬,那麼運營商無疑就節省了90M的成本。
而現在各寬頻運營商大打價格戰,導致寬頻網速“縮水”的情況十分普遍。通信業觀察人士毛啟盈曾對本刊記者説,有的運營商為了生存“只能靠偷工減料、誇大宣傳的手段”。
電信百兆寬頻上行僅3Mbps
在人們對“假寬頻”的討論中,與“縮水”寬頻相伴而生的是“瘸腿”寬頻,即上下行速率不對等。本刊此次測試結果顯示,五運營商的各個寬頻套餐無一例外存在“瘸腿”現象,只是嚴重程度不一。其中,移動和長城寬頻表現較好,而電信和珠江寬頻表現較差;另外,電信的百兆寬頻上行僅為3Mbps左右。
鵬博士電信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技術總監李永幸向《消費者報道》坦承:“這(上下行不對等)是一種市場行為。”中國電信[微網志]今年1月向本刊提供的一份報價單顯示,一個“上下行對等”的20M光纖套餐,其月租高達2萬元。與之對應的是,中國電信面向廣州地區普通消費者的20M光纖套餐,其包年費用為1580元。
李永幸認為,寬頻運營商提供“瘸腿”寬頻與消費者長期以來使用網路的習慣有關,即下載資源使用得較多,上傳資源使用較少。
不過,且不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將隨手拍的視頻和照片傳到網上,從而需要更多的上行資源;單是在報裝時,很多用戶往往並不知道自己要用的寬頻其上行速率“還停留在石器時代”。“運營商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如果上下行頻寬不一致,它應該告知用戶的。”上海虹橋正翰律師事務所律師文莉莎指出。
測評報告二:超7成用戶對寬頻網速不滿意
2015年2月,《消費者報道》在徵集志願者進行寬頻測速前發佈了一份調查問卷。來自200位參與者的調查顯示,與穩定性和資費相比,網速遭到的吐槽最多,有73%的用戶對目前的寬頻網速不滿意。
而實際上,中國的寬頻網速是在不斷提高的。寬頻發展聯盟發佈的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寬頻速率狀況報告》顯示,與2013年同期相比,中國的寬頻平均下載速率由3.53Mbps提升到了4.25Mbps,增幅超過20%。
很顯然,如此之大的增幅依然未能達到用戶的預期。
寬頻網速慢在哪?
據《消費者報道》記者了解,用戶對寬頻網速不滿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運營商誇大宣傳或者偷工減料,提供“縮水”寬頻和“瘸腿”寬頻;二是用戶未能真正享受到運營商所謂的“獨享”寬頻,從而在忙閒時網速出現波動。
從本刊此次寬頻測速的整體結果來看,電信、聯通和長城寬頻的多數百兆寬頻用戶在晚上9點的網速比之上午10點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長城寬頻下滑較為厲害(見圖2)。
三運營商100M套餐網速情況。
此外,用戶所用的設備也會影響其上網體驗。“比如你裝的是100M的寬頻,但是用的路由器只有54M的頻寬,那當然就感覺慢了。”某寬頻運營商的一名內部員工説,“但是人家往往只會説你網路有問題。”
寬頻網速多快才算快?
本刊此次進行寬頻測速徵集的志願者中,使用4M及以上頻寬的佔比為95%。與之相應的是,今年3月,北京大學資訊化與資訊管理研究中心聯合網宿科技發佈的《網宿?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有將近一半的用戶其網路平均下載速率超過4Mbps。
2月26日,工信部公佈了“寬頻中國”2015專項行動的主要引導目標,提出今年使用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頻用戶佔比要達到55%。不過,即使按8Mbps的下載速率計算,下載一部1GB大小的電影也大概需要17分鐘。
對此,一名參與測速的志願者表示“這個時間有點長” 。這名志願者使用的是100M寬頻,儘管網速實測值只有40M左右,但是那種“duang”一下就下載完的快感還是經常讓他覺得網速縮水“可以接受”。
“假設你僅僅是炒炒股、看看資訊,裝個50M就足夠了。”長城寬頻所屬的鵬博士集團副總裁張光劍對記者表示。
今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網際網路+”。多名業內人士認為,“網際網路+”將促進社會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而寬頻則是其中的基礎設施。
“以後低於100M的都不叫‘寬頻’了,因為整個産業都在升級。”張光劍説。他認為,隨著家庭需要隨時聯網的智慧設備日益增多,“可能5年以後,家家戶戶都是500M、1000M了”。
測評報告三:2成用戶對小區寬頻壟斷不滿
對於上網體驗不好的寬頻,你肯定想過換一家。但是如果小區物業跟你説只能選這一家時,結果可能是“寬頻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
在前期的調查採訪中,《消費者報道》記者曾致電多家運營商表示希望報裝寬頻,不過,無一例外地每家運營商客服都會首先詢問記者所在小區。隨後,有的運營商便表示無法安裝寬頻,原因是他們“進不來”該小區。
2015年2月,《消費者報道》對近200名用戶的隨機調查發現,20%的用戶對家庭寬頻的“小區壟斷”現象表示不滿。
隨著民間資本進入寬頻接入市場,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打破小區寬頻壟斷。而據本刊記者調查發現,要想真正還用戶以自由選擇寬頻的權利,更重要的還在於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小區寬頻壟斷已是沉疴痼疾
2014年12月25日,工業和資訊化部發佈了《關於向民間資本開放寬頻接入市場的通告》,其中規定:民營企業“禁止和房地産商、物業管理公司或業主委員會等第三方簽署含有排他性條款的協議”。
這一規定只不過是一次重申。早在2000年施行的《電信條例》就對“排他性協議”亮了紅燈,此後十餘年間國家相關部委和各地政府對此也多次發文。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多年過去,小區寬頻的壟斷現象依舊。
據了解,小區寬頻壟斷雖然違反了新《消法》第九條關於消費者享有選擇權的相關規定,但是面對強勢的物管公司和開發商,業主常常只能選擇無奈接受事實。而對於一些寬頻運營商來説,他們也常常會在物管那裏吃“閉門羹”,進入小區每拉一條網線收費數百元,這也讓部分運營商望而卻步。
2015年3月1日,工信部開通寬頻接入網業務開放試點管理系統,首批試點16個城市。這標誌著中國的寬頻接入市場正式向民間資本開放。
虛擬運營商産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向《消費者報道》透露,目前有很多企業對申請寬頻接入試點牌照有興趣,繼3月21日首期培訓成功舉辦後,寬頻運營商第二期培訓將於4月底舉辦。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民資入場有利於打破小區的寬頻壟斷。然而也有專家擔心“會形成新的壟斷”。“每一家做寬頻的可能都會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跟物業勾結,説我在你這個小區埋一根光纖,然後開展自己的業務。”鄒學勇説。
要想打破壟斷,引入競爭還不夠,還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
管道與業務分離或是解決方向
寬頻入戶線俗稱“最後一公里”,由開發商投資建設;而開發商為了轉嫁建設費用,通常會找一家寬頻運營商來“埋單”。對寬頻運營商而言,誰佔領了這“最後一公里”,誰就擁有了長期而穩定的豐厚收益。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小區配套的通信設施歸業主共用,業主理應有權自由選擇寬頻運營商;而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已經為小區通信設施“埋單”的寬頻運營商,無疑也能“理直氣壯”地壟斷小區的寬頻運營。
“管道和業務一定要分離,不分離就意味著可能形成壟斷。”鄒學勇認為。他建議可以效倣行動通訊領域的鐵塔公司建立智慧寬頻的“鐵塔公司”,即由獨立的第三方負責小區寬頻管線的鋪設,在此基礎上各運營商提供有競爭力的服務供用戶自由選擇。
據媒體報道,早在2011年上海就已成立了國內首家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統一運營“最後一公里”。彼時上海電信某高層在受訪時表示,在這種模式下“各運營商進小區將實現公平競爭”,有利於各家的“網路升級與服務提升”。
在“網際網路+”時代,作為基礎設施的寬頻將快速普及,“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價格戰”行銷很快就將走到盡頭。而如果寬頻運營商不用再糾結于小區通信設施的建設,無疑將有助於他們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與內容。而且可以預見的是,寬頻的管道與業務分離將避免大量的重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