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對國內部分産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家採訪發現,這一企業家群體心態普遍比較焦慮,為生存絞盡腦汁,他們期盼政府在出臺減稅、財政支援安置下崗工人等“輸血”政策後,還能儘快出臺一些立竿見影的“造血”政策,使他們能熬過當前行業不景氣的“冬天”。
重重困境待破
記者走訪了包括煤炭、鋼鐵、電解鋁等在內的過剩産能行業的一批企業家,他們目前一方面對於中央和地方政府開始實施減稅和財政出錢安置職工的政策十分興奮,另一方面對於企業和自身的發展前途仍憂心忡忡。很多企業家告訴記者,他們現在仍是“天天在火上烤”:一怕職工日子過不下去,二怕無力回天對不起組織,三怕企業倒閉、一生心血付諸東流。
“我最擔心的是安排在二三線工作的職工生活能否過得下去,這涉及數十萬職工及家屬啊。”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黨委副書記王玉告訴記者,平煤神馬集團是河南省最大的煤炭企業,有23萬職工,加上家屬幾乎相當於公司所在城市平頂山市的小半個城市人口。從2013年起,公司效益逐步下滑,職工收入大幅下降,尤其是二三線的工人月收入普遍在一千元上下。這些人中年紀大的,計劃向省裏申請提前退休或企業內退,但是不到年齡的還有很多人。平頂山市最低工資1200元,很多礦上的家庭僅靠一個礦工的收入,一個月一千元養家糊口實在困難。
除了擔心職工的生活是否穩定外,不少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還怕辜負組織的信任,無法維持企業的生存。陜西省一家國有企業的老總對記者説,自從全行業過剩、産品賣不出後,他遭受的壓力一天比一天大。廠裏的工人要工作、要吃飯,政府要財政、要GDP。但是辛辛苦苦撐下來,工人的收入還是不斷下降,企業虧損還是不斷增加。“組織上把企業交給我,我卻無力回天,如果企業真在我的手裏生存不下去,我實在不知道如何面對員工、面對組織。我已有很長一段時間睡不好覺,心理壓力特別大。”
對民營企業主來説,他們更擔心下一家倒閉的企業會不會是自己。陜西寶深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帆對記者説,作為全國磚機行業的老大,2015年公司銷售額出現了下滑,自從公司1982年開辦至今,歷史上只有1997年、2008年出現過全行業下滑。這一輪行業危機來得如此猛烈,眼看一家家磚機企業倒下,仍在經營的企業都越來越感到生存的艱難,現在同行們都擔憂在這一輪行業大洗牌中能不能挺過去。
守住生存底線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行業形勢,産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家們都在咬牙拼命,想盡辦法為工人找出路、為産品謀升級、為企業求生存,希望在殘酷的經濟環境中活下來。在中央支援職工安置政策的同時,企業也積極拓展新業務、研發高新技術,實現自我轉型升級。
很多企業家都把平穩地裁減工人作為中心工作,希望中央支援企業安置職工的政策能儘快落實到位,最大限度地減人。四川最大的國有煤炭企業川煤集團總經理劉萬波對記者説,川煤5.2萬員工按現在的産能規模只需要3.5萬人,只要有政策就可以再減1.7萬人,這是煤炭去産能的核心問題。
除了向中央要政策外,有一些企業更是積極地自己想辦法為工人找出路。中鋁貴州分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彭濤説,到2015年8月底,公司需要妥善安置7178名員工,公司沒有一味向上要政策,而是通過發展物流貿易、工業服務、現代城市服務、房地産開發、職業教育等,將員工由第二産業向第三産業轉移發展,從冒煙工廠轉崗到無煙工廠。公司集結了最難安置的2000多名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員工,組織成立了現代城市服務公司,建成了貴州省首個城市健康養老服務呼叫中心,健康養老業務發展得非常好。
“裁減工人只是控制了成本,企業要真正活起來,還得靠産品升級,不斷提高産品的附加值。”河南洛陽最大的鋁業公司萬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姬延召對記者説,我國的鋁廠多是生産附加值低的原材料和粗加工鋁材,近年來鋁價大跌、企業大虧。但市場上,精加工鋁材價格仍非常高,一些特種鋁材的附加值甚至10倍于粗加工鋁材。“我們企業現在正在盡力向精加工鋁材轉型。靠賣小麥過日子,只會越過越苦,現在必須做出香甜的麵包才會有好日子過。”
除了控制人工成本、促進産品升級外,有少數過剩産能行業的企業把擁有不可複製的高新技術作為了生存的最大本錢,這類企業往往在同行業中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黨委副書記王玉説,當前雖然企業職工收入不斷下降,但是職工們對於企業生存的信心還是很大的,這樣的底氣來自於企業有別於其他煤炭企業的轉型升級方式。平煤神馬集團延伸發展的都是需要長時間技術創新的産業鏈,由於技術門檻高,其他煤炭企業很難進入這些高端産業鏈,平煤神馬集團從中獲取了大量的利潤。如今經濟一再下行,這些高端産業鏈仍能營利,而且訂單源源不斷。“即使全行業倒下,我們也是最後一個。”
期待“造血”政策
在自我努力求生存的同時,産能過剩行業的企業家們希望國家能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援。他們對於目前中央的減稅和財政支援安置職工的政策十分擁護,認為這樣立足財政的“輸血”政策十分有助於企業轉型發展,希望政策力度能更大些。除此以外,不少企業期待中央還能給予他們“造血”政策,在技術開發、金融創新、政策配套等方面做出大的變革,讓企業獲得更大的自我發展動力。
國內大量企業産能過剩,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技術水準落後,産品只能處於市場低端,這需要國家大力推行關鍵基礎技術的協作研發,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以我國碳纖維産業為例,據記者調查,一方面目前行業內已建和在建的年産能過萬噸,但每年實際産量不足2000噸,産能大量閒置;另一方面自給率不到20%,大量高端碳纖維需要依賴進口。要突破核心技術、進入高端市場,靠一家企業的努力十分困難。如果國家能協同全國技術人員解決關鍵的基礎技術問題,就可以改變國內企業只能集中在低端市場的現狀。
融資問題是産能過剩行業企業普遍遇到的另一難題。為繼續生存下去,企業目前紛紛加大投資轉型升級,然而相當一批企業由於缺少抵押物,銀行貸款困難,轉型“騎虎難下”,急需國家金融創新給予支援。“我們現在不作為就是等死,雖説加大投入可能會‘死’得更快,但還是有一線生機。”陜西漢中市綠嬌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莫儀輝説。一些企業家建議,希望國家採取類似王安石變法裏的“青苗法”,在轉型資金“青黃不接”的時候,對於無法提供抵押物但轉型前景良好的企業,能給予融資支援,不要讓企業倒在由弱變強的路上。
“另外,改革政策的配套措施也要及時跟上,不然再好的政策也白瞎。”陜西精功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總經理唐明才對記者説,中央近年來出臺了低空開放改革的政策,旨在讓通用航空市場發展起來。然而,由於空域管理技術提升、通航細則制訂、通航機場建設等配套措施遲遲跟不上,時至今日,國內通航市場仍然非常小,通航企業的作業能力嚴重過剩,多數企業出現虧損。“國家在政策改革方面若只是上面有一個好的口號、下面沒有具體的措施,什麼也不會有大的改變。”
(責任編輯:張明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