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5日訊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昨天表示,只要政策手段用好,中國經濟在“十三五”期間維持年均6.5%以上的增度應該沒問題,這能夠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較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也會繼續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中國經濟高端論壇暨陳文玲著作發佈會上,林毅夫指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轉型中國家,經濟增速確實有自己體制機制、結構問題的影響。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應該保持定力,按照中央的決策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經濟有較好的素質和長期增長動力。
“從2008年到現在將近8年的時間過去了,2008年、2009年採取的反週期措施到現在基本都已經結束,但國際經濟還沒有恢復。如果沒有新的反週期財政刺激措施,投資增長率也必然會下滑。”林毅夫説,這些因素都是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因素。展望未來,外部增長環境將是比較低迷的局面,對中國貿易增長會有負作用。
林毅夫指出,在這種狀況下,中國要實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適度擴大需求,就必須來自於國內的需求,主要包括投資和消費兩塊。
“從投資來講,既使現在不少産業産能過剩,像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但基本都是中低端,可以往中高端産業去升級、去投資。同時,基礎設施也有繼續完善的空間。此外,環境治理需要加強,我國也還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林毅夫説。
“不僅投資機會多,可以動員投資的資源也很多。”林毅夫表示,中國地方和中央財政佔國內生産總值的60%,未來利用積極財政政策的空間還相當大。民間儲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將近50%,是全世界最高儲蓄率國家,可以用政府的錢來撬動民間的錢。此外,中國還有3.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些可動員的資源是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不同。
林毅夫強調,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大,韌性足,可用的政策手段多。相信只要把政策手段用好,維持年均6.5%以上的增長速度應該沒有問題。這能夠給供給側的改革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也會繼續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維持6.5%以上的經濟增長,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就是1個百分點。”
(責任編輯:陳進)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