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瀋陽市政府發佈《瀋陽市2016年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其中明確各重點行業全年削減煤炭消費量100萬噸以上,並首次針對該市法庫縣陶瓷工業園區提出“以煤制氣替代煤炭從而削減12萬噸煤炭消費量”的目標。
瀋陽此舉是繼廣東佛山、山東淄博、湖北當陽等之後,多地深入推動霧霾治理的又一記“重拳”。只不過,這次掀起環保風暴的源頭,是散佈在全國多個區域的污染大戶——陶瓷行業。業內人士對此指出,陶瓷行業無論年耗煤量還是污染強度,均不亞於火電、鋼鐵、水泥等行業,而推進煤改“氣”或是陶瓷行業治霾的最佳出路。
遲來的環保“重拳”
據環保部最新發佈的《201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去年74個按新標準監測的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瀋陽名列倒數第十。這可能也是其出臺上述《方案》的一大背景。但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將控煤重點放在時下備受關注的工業燃煤鍋爐及民用散煤之外,瀋陽的《方案》特地提出法庫陶瓷工業園區的削減目標,這不禁引發業內諸多疑問。
證券時報記者通過多方調查了解到,事實上,法庫陶瓷工業園區控煤治污此前曾多次被提上當地甚至瀋陽市政府的議事日程,但由於種種原因並未推行開。因此,此番其被明文列入政府文件,可以説是一記遲來的環保“重拳”。
近兩年每到供暖季,瀋陽市PM2.5指數就“爆表”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甚至一度引起環保部的“關切”。2014年11月,環保部東北督查中心督查瀋陽市大氣污染治理行動時,發現距離瀋陽市不足百公里的法庫縣成為污染重鎮,而霧霾的“元兇”便是當地佔地逾萬畝的陶瓷工業城。其對當地大氣的污染程度,用環保部東北督查中心人士的話來説便是“來之前有心理準備,但沒想到比想像中的嚴重得多”。
據了解,法庫陶瓷工業城是國內最大的陶瓷産業基地之一,截至目前園區共入駐企業240余家,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多億元,成為法庫縣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但“支柱”的背後,犧牲的是當地大氣及水環境品質。環保部東北督查中心在最終的督查結論中指出:“法庫縣陶瓷企業年耗煤量達200多萬噸,且這些煤沒有經過脫硫除塵等設施直接進入到環境,凸顯當地減排工作的失靈。”
此後,環保部將當地42家陶瓷生産企業掛牌督辦,並約談瀋陽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要求其對轄區內被掛牌督辦的企業進行全面排查和綜合整治,逾期未完成整改,環保部將實施區域限批。
然而兩年多時間過去,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解到,儘管瀋陽市政府多次敦促整改,但由於法庫縣及園區企業出於經濟上的顧慮,始終未取得實質成效。
這一次,瀋陽市及法庫縣政府顯然是在“動真格”。根據6月3日瀋陽市出臺的《方案》,提出了法庫陶瓷工業園區整改的對象及目標,並明確了具體的整改時限。
法庫縣當地一家環保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法庫縣與當地42家陶瓷企業已召開了多次座談會,就環保整改的具體步驟及政府補貼方式基本達成了共識。對當地陶瓷企業來説,一場環保風暴已山雨欲來。
污染不亞於火電鋼鐵
對陶瓷行業念起環保“緊箍咒”,瀋陽並不是個案,同為國內陶瓷主産區的廣東佛山和山東淄博也紛紛開始行動。2015年12月,廣東省佛山市宣佈,“十三五”期間,將陶瓷、鋁型材等行業納入超潔凈排放要求範圍,佛山市在過去5年已淘汰了63家陶瓷企業。2016年3月,淄博市公告要求其轄區88家陶瓷企業,啟動污染淘汰及搬遷改造工作。
相比于火電、鋼鐵、水泥等人們傳統意識中的污染大戶,陶瓷行業並非廣受關注。為何不到半年時間裏,這一行業卻成為多地治霾攻堅的重要“戰場”?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一位專家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儘管陶瓷行業年耗煤量只有5000多萬噸,但其産生的大氣和水等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強度不亞於火電、鋼鐵等行業。陶瓷行業的污染載體是用於煅燒陶土的工業爐窯,其對環境的污染主要來源於煤炭等燃料利用過程中産生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廢水和固體廢物,排污強度是電力的2至7倍,且排放的煙塵以細顆粒物為主,對環境影響巨大。
更為重要的是,火電、工業鍋爐、焦化等行業領域只有一次化石能源燃燒過程,而工業窯爐領域因為自身燃料結構的特殊性,存在“煤氣化不充分燃燒”,以及氣體燃料高溫下充分燃燒的兩次燃燒過程。特別是煤氣化不充分燃燒過程中,産生的大量劇毒含酚廢水及揮發性酚氰類物質的污染程度要遠甚于火電鋼鐵。
“陶瓷行業以民營企業為主,行業集中度低等問題比較突出,這就導致儘管污染嚴重但環保監管難以執行到位等現象,客觀上也造成該行業污染社會認知度低的局面”,上述專家認為。
從A股市場上來看,陶瓷企業紛紛轉型也成常態。原先主營創意藝術陶瓷的長城集團更名為文化長城(300089),擬通過重組並購聯訊教育轉型教育行業;曾主營建築陶瓷的斯米克亦重組變身為悅心健康(002162),轉型為醫療健康領域;老牌家居陶瓷企業四通股份(603838)亦正在停牌籌劃重大資産重組事宜。
煤改氣或為最佳出路
相比于鋼鐵、水泥、有色等諸多同為“兩高”的行業連年陷入全行業虧損,2015年陶瓷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16%,而全國2136家規模以上企業中,虧損企業148家,虧損面僅為6.93%。顯然,行業發展依然堅挺的背後,是以環境的污染作為代價。
事實上,針對陶瓷行業的環保治理,國家曾類比火電出臺“史上最嚴”污染物排放標準,但之後在50多家陶瓷企業的集體“上書”下,最終修訂出臺的《陶瓷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各種污染物排放指標限值均有所放寬。
對此,一直力推環保升級的廣東一家大型陶瓷企業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當初50多家陶瓷企業集體“上書”的理由在於目前國內外陶瓷行業污染減排技術不足以達到標準要求,但事實上,目前陶瓷行業的煙氣減排技術可同樣達到超低排放水準。據他介紹,江蘇一家煙氣治理公司為該陶企所做的超低排放示範工程,目前已取得減排成效。
該負責人進一步對記者表示,與眾多“兩高”行業不同,陶瓷行業生産工程中的燃料並非直接燃煤,而是通過位於前端的煤氣發生爐提供氣體燃料。基於此,治理陶瓷行業的污染除了末端煙氣排放外,更為重要的是治理前端煤氣發生爐的污染。
按照陶瓷業界形成的傳統共識,治理陶瓷行業前端煤氣發生爐污染的最佳出路是“煤改天然氣”。這條路過去幾年曾在廣東肇慶陶瓷産業園區嘗試推進過,一些天然氣供應企業甚至將管道鋪設到了陶瓷廠的門口,但無奈的是天然氣供應的緊張以及高企的價格,陶瓷企業不堪承受成本的陡增,最終只能作罷。
對此,上述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專家對記者指出,過去幾年,國內眾多省市在眾多工業領域均推進煤改天然氣進程,但連年“氣荒”的尷尬現實已證實這條路並不易走。他分析,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供應格局中長期內不會改變,這就要求在能源戰略中,更應該在煤炭上做文章。“今年以來,國家大力提倡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並將其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相結合,這對於陶瓷行業來説,需要結合自身燃料結構在燒煤和燒天然氣之間找到一種最佳結合”。
目前,國內已有一些環保企業研發推出煤改“天然氣”的有效替代,即煤改清潔煤氣。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這種清潔煤氣是通過將煤經氣化反應過程製成煤氣,相關技術指標和清潔度均可達到天然氣標準,但價格僅相當於天然氣的60%。當下國內不少上市公司均已佈局煤改清潔煤氣業務,或許代表著陶瓷行業污染治理的未來趨勢。
(責任編輯: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