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産業轉移所有政策將出 引導加工貿易轉向中西部

  • 發佈時間:2016-05-09 00:29:2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權威渠道獲悉,相關部門正在醞釀中西部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産業轉移的所有鼓勵政策,目前政策已經基本成型,近期有望正式出爐。中西部承接産業轉移鼓勵政策將兼顧産業轉出地和轉入地兩方,從土地、財稅、保險、用工等多方面集合發力,引導加工貿易産業從東部沿海地區轉向中西部地區。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隨著我國勞動力、土地等生産要素成本的攀升,以加工貿易企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從東部沿海地區向境外轉移日漸形成趨勢,這也使得我國加工貿易增速持續下滑。據海關統計,今年前4個月,我國出口下降2.1%,其中一般貿易出口增長0.7%,加工貿易出口下降10.1%,並且已連續14個月負增長。一季度,加工貿易出口下降15.9%。

  商務部部長助理張驥曾坦言,“(一季度)按16%算的話,也就意味著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必須以8%的正增長,才能使外貿(增速)持平。這個難度有多大!”“所以,外貿能不能穩得住、會不會失速,就看加工貿易。”

  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加工貿易産業留在國內,引導其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的所有具體政策已經在醞釀中。

  權威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會給予一系列的鼓勵政策,比如説,對承接轉移的中西部地區,給予土地使用、稅收等方面的優惠,用工方面給予員工培訓的支援,降低五險一金繳費比例等。與此同時,也會照顧到沿海地區的需求,允許産業轉出之後工業用地可轉變為商業、旅遊、養老等用途。”

  “低端、勞動密集型行業向海外轉移是伴隨中國經濟轉型的合理經濟現象,也是産業升級的必由之路。”聯合國貿發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向海外低收入經濟體轉移和向國內中西部地區轉移一直是沿海地區産業轉移的兩條路徑。而隨著中國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提升以及東西部發展“落差”的縮小,産能向海外的轉移規模必然加大,特別是對跨國公司而言。

  他指出,從長期來看,這是“騰籠換鳥”、釋放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的必然過程。從短期來看,難免在就業和經濟增長方面帶來一些“陣痛”。另一個可能的負面效應是“産業空洞化”。因此,引導産業“西進”、防止外資“南逃”確實是當前非常重要的課題。這可以將和具體項目相關的經濟活動、價值創造、工作崗位和稅收等留在國內。

  作為全國加工貿易的大省和發源地,有著近三萬家加工貿易企業的廣東從2011年起就已經啟動了新一輪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記者在廣東調研發現,搬遷已經成為廣東省加工貿易企業轉型的主要路徑之一。截至2015年,珠三角地區轉入粵東西北地區的加工貿易項目累計達779個,涉及加工貿易進出口72.7億美元,陸續向中西部轉移加工貿易産能近400億美元,不僅為珠三角地區産業發展騰出空間和資源,也帶動了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中西部地區也已經開始在承接産業轉移方面積極部署。以山西為例,山西省將對比其他中西部省份及東南亞國家出臺的承接政策,出臺“最惠”政策以爭取承接産業轉移。例如提供費用補貼、簡化審批、保障企業用工、降低企業成本等一系列優惠配套措施。據悉,山西省已經自5月4日起分派六個工作小組赴廣東、上海、福建、江蘇、浙江、山東六省市對接、調研,爭取東部六省市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項目落戶山西。

  在梁國勇看來,引導政策設計要著眼于降低製造成本這一關鍵目標,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具有剛性的情況下,應更多地考慮基礎設施、産業集群、政策支援、制度成本、政商關係等因素。政策引導過程中要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並重。應通過塑造宏觀、外部環境引導企業的微觀、內部決策,這既包括具體行業和企業的經營條件,也涉及具有一般性的營商環境、投資環境、法治環境問題。

  有關專家學者表示,隨著加工貿易政策改革的不斷深入,根據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佈局的要求,將加工貿易的保稅優惠體制主要給予那些符合國家産業發展戰略的行業,能夠使得加工貿易體制在新的形勢下發揮新的作用,將是未來全國性改革和管理體系完善的重中之重。

  “合理的加工貿易體制乃至新的保稅貿易管理體制將是推動我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向上攀升的有力武器,而當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了增值幅度高且前後連鎖效應明顯的關鍵環節後,我國才可能真正從貿易大國演進為貿易強國。”海關廣東分署副署長何力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