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足夠賣一年 空調業庫存高燒何時退
- 發佈時間:2016-05-01 09: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貫穿整個2015年的空調去庫存問題,如今依然存在。據國家資訊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空調市場開局表現慘澹,1-2月空調銷售量、銷售額再度遭遇滑坡,行業庫存依舊居高不下。業內專家分析指出,市場需求不足是主因,但同時與企業過於依賴靠天吃飯也不無關係。如何通過智慧、健康等方面的創新,主動挖掘用戶需求,才是空調企業乃至整個行業擺脫高庫存的關鍵所在。
空調庫存仍高企
來自中怡康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和2月空調市場的零售額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了6%、6.5%。這也就意味著一直困擾空調行業的庫存問題仍舊嚴峻。據2月發佈的《2016年中國空調行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截至2015年末,空調行業庫存總量已突破4000萬台,行業庫存與2014年末相當。而中怡康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空調市場整體零售銷量為4170萬台,同比下滑1.1%。這也就意味著,即使2016年空調企業不生産空調,光庫存也能賣一年。
高庫存是近年來空調行業的普遍現狀,在2015年,企業甚至試圖通過高頻率價格戰的方式來緩解這一情況。數據顯示,2015年,空調整體市場均價同比下降4.5%。以定速1.5匹挂機為例,2015年銷售均價較2014年同比下滑超過10%。
然而價格戰對於行業拉動卻十分有限,國家資訊中心發佈的《2015冷凍年度智慧空調市場白皮書》也指出,2015冷凍年度(2014年9月-2015年8月)國內空調器市場需求呈下降趨勢,其中銷售量同比下降5.4%,銷售額同比下降10.5%。
靠天吃飯不管用
除了降價促銷,在2015年,各大空調廠商在産能方面已較2014年有所下調,但是市場需求的不振使得庫存依舊居高不下。歸根結底,如何釋放市場需求才是當下打破行業高庫存的關鍵所在。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路行銷專家委員洪仕斌分析指出,空調業以往都靠天吃飯,指的是炎熱夏天能夠帶動空調銷售,但如今行業已經發生根本改變,熱天已經無法解決這一難題,因為簡單的防暑降溫已經不再是市場剛需。
而背後原因在於市場需求早被提前釋放。早在2008年,國家推動“家電下鄉”政策,從而揭開了空調行業“大躍進時代”的序幕。在政策補貼的助力下,整體空調行業的零售量規模從2009年(2973萬台)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直到2013年首次突破4000萬台,儘管2012年出現了短暫的下滑,但整體市場規模還在飛速擴張。
有産業觀察家指出,政策激活了空調市場的同時,也給空調行業埋下了眾多隱患,最後造成了現在空調庫存高企。事實上,整個空調市場正在承受著生産端和銷售端的雙重擠壓。一邊是大壓貨、大産能、大擴張,另一邊是市場需求不足,兩邊同時作用的結果就是産生巨大的空調存量。
在日前由中國家電網舉辦的“2016空調消費趨勢發佈匯”上,中國家電網總編呂盛華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健康、節能、智慧、設計,包括口碑等,這些關鍵詞基本上呈現了空調消費市場用戶最核心的訴求。空調企業在‘新冷年’即將開始之際,一定要更清晰地抓住、更精準地滿足消費者訴求。”
健康智慧是突破口
儘管整個行業發展低迷,但值得注意的是,智慧空調近年來卻呈現逆勢增長。根據京東的數據顯示,2015年9月-2016年3月期間,圓柱櫃機、高能效空調、智慧空調的銷售額佔比分別提升9%、10%、17%。
《2015冷凍年度智慧空調市場白皮書》也指出,與整體空調市場表現不同,2015冷凍年度國內智慧空調整體市場規模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長,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擴大。與2014冷凍年度相比智慧空調銷量同比增加173.5%,銷售額同比增長98.44%。
北京商報記者近日在走訪京城多家連鎖家電賣場時也發現,如今空調企業都在積極擁抱智慧化,像海信今年主打的新品“珍珠”空調,主打健康美容、變頻、智慧等等。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隨著氣溫回升,空調的銷量開始快速抬頭,空調市場“五一”旺季的市場窗口已經打開,海信空調今年以來推出了“炫轉”空調、“珍珠”空調、“蘋果派”二代等新品陣容,通過差異化佈局在智慧、健康、舒適、節能上樹立了行業技術標桿,必然會繼續加速高耗能定速空調的淘汰,促進高品質、高性價比變頻空調的普及。而志高更是從2012年開始便領先行業推出雲空調佈局智慧空調,通過構建智慧雲+生態系統,最新推出的“智慧王”空調,不僅可以通過移動端輕鬆實現操控家裏的空調,還具備“0.1Hz智慧省電、±0.1℃智慧恒溫、1秒開啟智慧凈化”等幾大獨特的優勢,在智慧、舒適度等指標上均刷新了行業紀錄。
記者還獲悉,日前包括海爾、格力等13家國內主流空調品牌廠商也罕見達成一致,不再聚焦價格戰,而是要在産品上下足功夫提高産品在終端的競爭力。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回歸産品本身,挖掘用戶需求是未來空調業復蘇關鍵,包括智慧化、健康化等賣點。但是企業在研發産品新技術新功能的時候,需要警惕不要盲目為了功能而追求,而應該以市場為導向,挖掘用戶需求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