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數量多投資大 地方引調水工程龍爭虎鬥藏風險
- 發佈時間:2016-02-22 07:58:12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王斌
編者按: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28%,近三分之二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我國水資源普遍短缺,近年來由於江河水污染、水短缺引發的涉水矛盾增多,各地圍繞跨界江河的爭水搶水事件時有發生。本報即日起推出“水權之爭”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以水定産、以水定城”,將水資源可利用量、水環境容量作為今後國家産業發展、城市發展的剛性約束。不過,《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調研發現,為了滿足不斷擴張的城市發展需求,多地爭相謀劃開工引調水工程,尤其以地下水超採嚴重的地區最為積極。由於我國水資源普遍短缺,近年來因水資源開發利用導致的“明爭暗鬥”和矛盾日趨激烈。
專家提醒,要警惕引調水工程可能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風險,理性決策引調水工程,關鍵是從根本上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在規劃佈局中充分尊重自然資源分佈規律。
引調水工程數量多投資大
作為調節區域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手段之一,長距離引調水在滿足缺水地區農業灌溉、工業和城市用水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引調水工程開展的密集程度、調水量之大、調水線路之長和投資數額之巨已十分驚人。
記者走訪了河北、山東、陜西、湖北等省份發現,各地都有在建或正在規劃中的大規模引調水工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河北,繼2009年投資7000余萬元建引黃入邯輸水工程後,又規劃了跨越黃河、海河兩大流域,線路總長482公里,總投資40多億元的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山東省為解決青島、煙臺等市的用水需求,計劃對70多座引黃涵閘進行改造加大引水力度,並規劃了60余個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進行跨流域調水。號稱陜西“南水北調”工程的引漢濟渭在籌備多年後,也已進入主體工程建設階段。
除了缺水的北方地區,水資源豐沛的長江和珠江流域近年來也紛紛調水,“引江濟太”、“引江濟漢”、“千島湖引水工程”等已鋪展開。已建成的引調水工程則更多。自上世紀50年代起,為解城市之渴,大大小小的引調水工程先後開工,如黃河、海河流域的“引黃濟青”、“引黃濟晉”、“引灤入津”、“引大入秦”等。水利部黃委會一位負責人稱,僅黃河流域大大小小各類引水工程多達數萬處。
記者經過粗略梳理髮現,這些工程少則耗時數年,鋪設管線數十公里,投資數千萬元或上億,多則耗時數十年,管線長度數百公里跨多個省區,投資數十億元。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稱,隨著調水規模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長,帶來了調出地水生態破壞等諸多問題,而外調水工程量大、投資和運作成本高,調來水與當地水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以長距離調水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陷入困境。
“近年來人口大量快速地向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集中,城市工業超速發展,導致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中心主任張孝德等專家指出,過多的引調水工程從側面反映了當前發展並未嚴格遵守自然資源分佈規律,城市擴張未受到資源環境的有效約束,貫徹“以水定産”、“以水定城”理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水資源管理遭遇“地方割據”
隨著水資源對地區發展的限製作用逐漸凸顯,你方唱罷我登場,許多專家表示,水資源管理實際上進入一個“地方割據時代”。
由於水資源的稀缺性,常常是一地引調水工程得到批復,馬上會引起流域內其他省區的比附或反對,矛盾很難協調。水資源是一個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一些引調水工程甚至是下游為了解決上游引調水工程負面影響的無奈之舉。
除了爭水,一些跨區域引調水工程也常常因為用水補償和生態補償等問題引發糾紛。四川省的“引涪濟平”就因水資源補償費和取來的水如何分配等問題多年爭議不斷,曾一度造成工程管護難以為繼。
引調水亂象的背後,是地方利益的博弈,與水資源的確權難也有關。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探索建立水權制度,開展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確權試點,遵循水生態系統性、整體性原則,分清水資源所有權、使用權及使用量,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難點重重。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局調配處處長管光明説,水具有很強的流動性,並且一條河流水量會因年份不同而有差異,確權十分複雜和困難。目前各地、各流域對水資源的分配主要是靠取水口許可管理,但基本是一筆糊塗賬。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引調水亂象。
警惕對生態造成不可逆轉損害
從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角度看,爭相開工引調水工程潛藏的最大風險主要是在生態領域。過多的引調水工程導致長久維持的河流關係發生了變化:上游將水大量引走之後,常常引起下游河床裸露,湖泊乾涸,造成生態環境不可逆的損害。
“河流自身是有生命的,自然資源分佈也有規律性,過度人為干預和改變資源分佈狀況,對生態的破壞幾乎是不可逆的。”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中心主任張孝德説。
不尊重生態規律,過度干預和開發自然資源所引發的惡果已有很多先例。如河北,由於長期大量超采地下水,已形成7個大的地下水漏斗區,引發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地陷地裂等一系列地質災害問題。
水作為生命的承載體,對一個生態系統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所長常劍波表示,很多中小河流看似沒有什麼價值,卻是一些珍稀動植物的棲息之所。水量的減少破壞了原有的多樣性,甚至會導致依靠這些水源的特有生物滅絕。
此外,長距離引調水工程通常投資數額很大,風險也在加大。專家指出,一些調水工程儘管經過多方論證,但建成後發揮的效益卻遠未達到預期目標。
尊重資源稟賦 調水並非萬能
有專家稱,調入區往往高耗水行業多,一些地方政府將調水作為發展的靈丹妙藥,“地方領導有乾大事業的衝動和願望,如果不真正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資源環境管理的約束機制不落到實處,就會出現資源開發利用過度的問題,進而形成惡性迴圈,威脅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張孝德表示,“自然資源分佈也有規律性,過度人為干預和改變資源分佈狀況,對生態的破壞幾乎是不可逆的。”大範圍調水必然改變河流的水流、生物多樣性、河流的連通性和水文過程等。以黃河為例,30%的河流天然水量利用率是國際環保界公認的生態紅線,而黃河的開發率一度超過70%。
水利部水規院副院長李原園指出,人們對空間均衡存在認識誤區,動輒以水資源分佈不均制約地方發展為由大力推進引調水工程,事實上各地應該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狀況確定發展基調。
荊州長江河道局總工程師楊維明等基層水利專家認為,應該對要開工的工程進行科學論證,加強引調水工程的審批把關。楊維明説,很多工程是地方為解決近期棘手問題而採取的一種短視行為,短期內看對地方有益,但是幾十年之後就有可能變得有害,而到時候再想恢復原來的自然狀態十分困難。
有專家表示,很多地方發展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相匹配,儘管工業園區已有水資源規劃的要求,但並未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城市開發利用強度沒有得到控制,這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建議通過將生態文明納入黨政幹部考核體系等措施,逐步緩解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