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庫倒閉透出寒意:創業孵化器泡沫刺破現隱憂
- 發佈時間:2016-02-20 07:4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湯婧
創業咖啡館涼了嗎?
最近,深圳一家名叫地庫的孵化器的倒閉似乎印證了以咖啡館為代表的孵化器存在的過剩問題。隨即,一篇名為《孵化器倒閉潮開始:沒人、沒錢、沒背景出局》刷屏朋友圈。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下,2015年,大量的孵化器如潮水般興起,各類孵化器一年增長幾千家,但記者調查發現,這種急速增長背後是泡沫化的隱現,一些孵化器無人光顧,面臨經營困難倒閉的問題。
天使街CEO黃超達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孵化器處於發展初期,地方政府給錢給地給政策支援,但孵化器不可能光靠政府補貼,一定要市場化運作,“孵化器的生存發展就是好的項目入駐,給好項目提供配套服務,從事融資、投資、仲介服務等,這些項目做大後會回饋給孵化器。孵化器洗牌持續三五年,有的會死,一批有競爭力的孵化器則會做強。”
孵化器起泡沫
創業潮起,各地的創業孵化器如雨後春筍般崛起。春節過後,孵化器發展再迎來新一輪政策利好。
2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繼續推動眾創空間向縱深發展。意見還提到打造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的眾創空間,與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及産業園等共同形成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記者了解到,各地方政府已紛紛出臺各類孵化器或眾創空間扶植政策,並給出孵化器數量發展計劃,無論是在稅收還是獎勵政策上,力度可謂空前。河南省政府近日公佈《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孵化器、省級及以上大學科技園,省財政給予一次性300萬元獎補;對新認定的省級孵化器,給予一次性100萬元獎補……
除了省級層面,河南各地方也相繼出臺規劃,以開封市為例,該市出臺的《開封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稱,到2018年,實現三縣六區全覆蓋,力爭新建設省、市級孵化器20家以上,新增在孵企業200家。
另外,孵化器成立後多爭相進入國家級、省級備案。以青島為例,青島市科技局公佈數據:青島市孵化器累計竣工面積已達1001萬平方米,全市眾創空間建設目前有項目78個,其中26家獲科技部備案被納入國家級孵化器管理服務體系;而2015年新認定孵化器44家,總數已達到120家。
孵化器在數量上的蓬勃發展,源於地方政府的鼓勵,除了各類稅收、工商、審批等方面的政策支援,地方上還有水電、網路等減免政策,甚至還有各類風險補償。如廣東佛山市政府最新出臺了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業投資和信貸的風險補償資金實施細則,孵化器內創業投資失敗的創投機構最多可獲300萬元風險補償,銀行首貸遭遇壞賬也可獲補償。
那麼,目前全國究竟有多少孵化器或眾創空間?公開報道的説法是,科技部官員曾透露,截至2015年,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近3000家、眾創空間2300多家。而在2015年之前,孵化器數量總計還不到1600家。毫無疑問,2015年孵化器呈現出了爆髮式增長態勢。但對於中國眾創空間數量是否過剩的問題,科技部火炬中心官員曾回應稱,與越來越多投身創新創業的群體對創業服務的需求相比,眾創空間不僅不過剩,可能還不足。
成都Firefly創業空間負責人李劍鋒向記者介紹,各地方政府設立了孵化器發展指標,有的孵化器甚至跟相關政府簽訂了對賭協議,每年必須完成多少創業團隊入駐、必須有多少創業團隊拿到投資等等。如果未完成相關對賭協議將無法繼續享有未來的紅利及還需返還相應的補貼費用。“所以,各家孵化器需要爭先恐後地抓取創業者及創業項目”。
河北某縣公務員李先生從去年開始,頻繁奔波于北京尋找創業者,而給創業者許諾的條件則是租金等方面的免費。他告訴本報記者,去年當地政府也開設了孵化器,“但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創業者入駐,至今入駐者寥寥。”
地庫之死
事實上,孵化器除了政府設立的,還有一類是市場化的,以北京和深圳為代表。
在北京 中關村 創業大街上200米的距離內,目前聚集了數十家創業孵化器。除去最早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還有近幾年來興起的3W咖啡、車庫咖啡、天使匯、創業家、36氪等,這些孵化器對入選創業團隊提供辦公場地、給予一定數額的種子資金以及創業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孵化後又會繼續將優秀項目推薦給風險投資,同時也會給予一定的幫助。數據顯示,中關村創業大街日均孵化1.6家創業企業。
據一名入駐3W咖啡的創業團隊介紹,3W除了提供場地外,還有其他類服務,比如社保、法律服務的支援等,這些是免費的,最重要的還有融資洽談和融資對接。
創業聚集地深圳,同樣各類孵化器雲集,但最近深圳地庫孵化器的倒閉讓市場嗅到了寒意。春節前,深圳地庫的創始人楊炳龍在朋友圈發出了一則公告,他在深圳運營的孵化器地庫準備轉讓了,請朋友們幫忙轉發尋找接手方。
據楊炳龍介紹,地庫創立4個月已燒了100多萬元,而地庫倒閉的主要原因是:入駐率太低,高峰時期入駐率不到一半;競爭壓力太大,同質化問題嚴重;資源有限,無法幫助創客取得關鍵性發展。
有報道稱,科技寺深圳孵化器市場顧問李東嬈目睹了孵化器的潮起潮落,2015年上半年,她所在的深圳南山附近的公交車、廣告牌上處處都是孵化器的廣告,一棟建築裏從頂層到地下室都可能有孵化器,而如今朋友圈內、飯桌上常常聽到孵化器關門的故事。
在深圳創投圈看來,地庫關門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市場上幾千家孵化器做的業務大同小異,甚至創業者的增長還不及孵化器增長速度,於是孵化器爭相免費。有些創業者將各家孵化器的免費場地當作最大的福利,今天在這個孵化器免費3個月,明天到另外一個孵化器又免費3個月。
黃超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現在絕大部分孵化器只是解決了物理空間的問題,沒有解決配套問題,孵化器還需要解決風險投資、財務、法務以及後續增值服務等問題。”
“孵化器把創業者招募進來以後就如同投資機構的投後管理,通過投資機構對接相應的市場及資本、培訓。這樣的孵化器管理模式也更加的專業,更加讓創業者受益。”但李劍鋒認為,大躍進式的擴張讓孵化器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很多孵化器靠政府補貼度日,有的孵化器靠收取微薄的房租及第三方機構返點生存,更多的孵化器在一片迷茫中艱難前進。”
北京創客空間創始人王盛林表示,預計2016年會有不少眾創空間遇到困難關閉,主要是因為眾創空間缺少差異化,同質化太過嚴重,能否找到自身特色和聚集相應資源為創業者帶來切實幫助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