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為什麼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有信心

  • 發佈時間:2015-05-07 15:09:1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近來國際社會不斷有人唱衰中國經濟,拋出了中國經濟崩潰論、中國經濟停滯論,甚至説2016年將成為中國經濟的夢魘。與以往唱空中國經濟相同的是,當下的唱衰論調依然建立在對中國經濟形勢錯誤判斷的基礎上,其分析結果與中國國情完全不符。這也讓我們有理由充滿信心,再次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具體來講,信心來自於以下八個方面:

  一是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來自於國民經濟運作的穩定性。穩定性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健康運作的重要標誌,大起大落必然難以持續。現代市場經濟與傳統自由競爭經濟相比,波動幅度雖然大大降低,但最高和最低的波幅仍然高達約10個百分點,並且除了極少數國家外都出現過嚴重的經濟衰退和負增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庫提供的數據,1980年至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達到5.4%,最低的年份是2009年,為-0.6%,波幅為6個百分點。分地區來看,美國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年份是1984年的7.2%,最低的年份是2009的-3.1%;日本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年份為1988年的7.2%,最低的是2009年的-5.5%;巴西經濟增長率最高年份為1980年的9.2%,最低年份為1981年的-4.4%;南非經濟增長率最高年份是1980年的6.6%,最低年份為1992年的-2.1%;歐盟自1992年以來,經濟增長率最高年份為2000年的3.8%,最低年份為2009年的-4.4%;俄羅斯自1992年以來,經濟增長率最高年份是2000年的10.1%,最低年份為1994年的-12.7%。世界經濟增長率相鄰兩個年份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從2009年的-0.6%提高到2010年的5.2%,提高了5.8個百分點;降幅最大的是從2008年的2.8%下降到2009年的-0.6%,幅度為3.4個百分點。

  從我國經濟運作情況來看,自1980年至2013年,國民經濟沒有出現過負增長。自1992年以來,相鄰兩個年份經濟增長率波動幅度超過2個百分點的只有1個年份,特別是2012年至2014年,經濟波動幅度只有0.3個百分點,呈現出超強的穩定性。未來中國經濟仍將呈現穩定增長趨勢,因為中國有龐大的體量,而且各地區之間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二是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來自於經濟增長的成長性。判斷一個國家國民經濟運作狀況,不僅要看穩定性,還要看成長性。國民經濟穩定有各種表現,有衰退或停滯下的穩定,如每年都保持-5%、-3%或零增長;有低速下的穩定,每年都保持1%或2%的增長率;有中速下的穩定,每年都保持3%~5%的增長率;也有高速增長下的穩定,每年都保持8%以上的增長率。如果只有穩定性沒有成長性,國民經濟每年都處於負增長或零增長,這樣的經濟就是停滯的。只有中速以上的穩定才是最有實際意義的穩定,才是穩定中的增長。

  長期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中的穩定。目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但依然有著強大的成長性,仍然具備充足的經濟增長動力。因為,第一,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消費需求包括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兩部分。從政府消費來看,不合理的消費需求將受到嚴格約束,政府消費資金使用效率將進一步提高,使用方向進一步合理。從居民消費需求來看,有利於居民消費的條件正在形成:收入水準持續增加,過大的收入差距已得到有效遏制並開始呈現縮小趨勢;制約消費需求的住房、醫療、教育等預期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的發展正在得以改善;消費環境特別是促進消費升級的環境將進一步優化;新的消費增長點不斷增加。第二,投資需求將持續增長。旺盛的投資需求來自於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尚未完成,基礎設施不完善,需要大量投資。從城鎮化來看,我國城鎮化率還不足55%,即使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還需要25年時間才能達到80%。1978年我國城鎮人口只有1.7245億,到2013年就達到7.3111億,35年時間增加了5.5866億,年均增加1552萬。未來25年,即使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也意味著要轉移大約1300萬農民,相當於每年建造一座13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顯然需要巨量投資,況且城鎮化品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也會産生巨大投資需求。從工業化來看,我國處於工業化後期,隨著資訊化的到來,工業結構加快升級,需要大量投資。從基礎設施來看,我國的基礎設施總體比較薄弱,無論農村或城市,無論是東部發達地區還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都還需要大量投資。有投資需要未必都能夠轉化為現實的投資需求,還要看有無投資能力,我國長期以來的高儲蓄率恰恰為投資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援。第三,創新將成為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引擎。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將進一步釋放出創新活力,從而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無盡的空間。

  三是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來自於國民經濟的活力。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標誌就是具有充分的活力,而活力的標誌之一就是市場主體的數量是否呈現較快增長。只有在國民具有創新創造精神、利潤率較高、創業門檻較低的條件下,才能産生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相反,如果市場主體數量呈現停滯趨勢甚至減少,就意味著創業門檻高、利潤率低、創業和創新不能為國民帶來更多的收益。我國國民經濟的活力來自於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是要革除與生産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産關係,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就是要從制度層面破除制約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各種障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生産力得以快速發展,歸根結底在於改革。改革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越來越多的發達或欠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到社會主義中國“取經”;改革在改善黨的領導的同時進一步堅持了黨的領導,提高了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水準和能力;改革煥發了十幾億人昂揚的精神面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序幕並取得明顯成效,萬眾創業的局面正在形成,近兩年我國市場主體的數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這充分顯示出改革的力量。隨著改革的深化,必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四是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來自於經濟結構持續改善。經濟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行業、地區等之間和內部的比例關係。協調的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健康運作的重要標誌,猶如一個人的四肢,比例不協調就不能有效地從事經濟社會活動。當然,合理的經濟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變動中,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市場需求不斷變化,舊的産品和産業不斷被淘汰,新的産品和産業不斷産生,今天合理的經濟結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就會變得不合理。經濟結構如果協調,即使經濟增長率較低也是可持續的;經濟結構如果不合理,即使經濟增長速度快,也只能是畸形的增長。更重要的是經濟結構是否得到持續改善,結構持續改善中的經濟增長才是可持續的,經濟結構惡化中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從我國的産業結構來看,産業之間及其內部比例關係更趨合理,第三産業已超過第二産業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最大産業,形成了三、二、一的産業結構格局。特別是傳統産業不斷升級,“網際網路+”正在成為各個産業的發展趨勢。從地區結構來看,近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率超過了東部地區,增長動力強勁,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初步顯現。從動力結構來看,內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內需中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髮揮著更大作用;在消費需求中,居民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從城鄉結構來看,城鎮化比重不斷上升,更多的人口進入城鎮工作和生活,城鎮對農村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從企業組織結構來看,已經形成並將進一步強化大企業強、小企業多的特點,合理的經濟結構提高了經濟增長品質。

  五是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來自於“實幹興邦,空談誤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走遍神州大地,不難發現,上上下下都牢牢地扭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都在致力於發展。東部發達地區要率先實現現代化,西部地區要同步實現小康,中部地區正在崛起,東北地區在振興。從世界各個國家的情況來看,任何一個國家光明的經濟前景都來自於實幹。有的國家雖然富有但經濟前景並不光明,因為他們喪失了實幹精神,患上了富人病,甘願躺在前人或自然界留下的財富溫床上睡大覺。有的發展中國家之所以長期陷於貧困難以自拔,經濟前景黯淡,要麼是因為缺乏實幹精神,要麼沒有實幹的條件,國家長期處於戰亂或政權更疊之中。勞動創造財富是顛撲不破的永恒真理,我國各族人民正在以更加務實的精神創造前所未有的財富。

  六是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來自於對各种經濟風險強有力的防範能力。國民經濟運作猶如在大海中航行的船隻,不可能風平浪靜,關鍵是要在大風大浪中把穩船舵,不斷防範來自各個方面的風險,實現平穩運作。對經濟風險的防範能力來自於科學的宏觀調控。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越來越到位,宏觀調控政策越來越科學和及時。

  七是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來自於良好的內外部環境。一個國家的經濟前景是否光明,還取決於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內憂外患必然前景黯淡。從我國內部環境來看,雖然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但總體上是穩定的,因為我們有堅強的不斷改革和不斷完善的黨的領導,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準還會繼續快速改善,改革中産生的矛盾將隨著改革的深化得以化解,穩定的國內環境為深化改革和持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從外部環境來看,雖然世界並不太平,霸權主義依然存在,貿易紛爭有所加劇,地區衝突和戰亂不斷,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化,我國深度對外開放的態勢不會改變。我國既會從新的世界分工體系中獲得更多機遇,也會為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八是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來自於經濟與社會、自然的關係更加和諧。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社會矛盾愈益突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化,廣大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不斷得以化解,比如反映居民總體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等主要指標已開始進入總體縮小的區間;腐敗問題在打虎拍蠅的高壓反腐中逐步得以解決;生態環境的變化態勢也將在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下得到進一步改善,這些成就意味著將來要在經濟增長中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達到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當然,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並不意味著國民經濟運作過程沒有矛盾和問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進的道路上無不充滿著矛盾和風險。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不是因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沒有矛盾和問題,而在於我們敢於正視問題,有能力和信心化解矛盾。為了中國經濟繼續向著更好方向前行,我們還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進一步完善體制和機制。資源配置效率來自於完善的制度。經過30多年改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雖已建立起來,但距離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還有很大差距。未來還需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外資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優勢,形成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所有制合力;需要加快完善市場體系,消除形形色色有悖于公平競爭的部門分割、地區封鎖、行業壟斷,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活力;需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儘快克服政府職能越位、錯位以及不到位的問題,更好發揮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彌補市場缺陷,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財稅、金融、科技、投資、農業經營等體制改革,消除不利於市場主體活力充分發揮的體制機制;需要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國內國際資源有序流動和高效配置。

  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過去30多年我國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除了少數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準外,大多數行業處於技術模倣階段,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未來,我國要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必需增強自主創新的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準,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非走自主創新道路不可。”自主創新的動力來自於企業,需要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制機制,即企業出題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做文章、政府提供政策支援三位一體的自主創新模式。同時,需要在全社會形成容忍失敗的氛圍和機制,因為創新是有風險的,容忍失敗就是鼓勵創新。不僅思想上要容忍,還需要一整套鼓勵創新和承擔失敗成本的機制。

  進一步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取決於經濟增長的動力,還取決於經濟增長的阻力。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僅需要增強動力,釋放活力,還需要化解矛盾,減少阻力,不斷地變不利條件為有利因素,變阻力為動力。化解矛盾和問題,既需要投入,更需要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度,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

  警惕和防範金融風險和地方債務風險。由於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原來潛在的金融和地方債務風險可能顯性化,阻礙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此必須提高認識,認真加以應對。   (作者係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