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聯”壟斷終結 誰會成為搶食者?

  • 發佈時間:2015-05-06 10:17:32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劉永剛  責任編輯:吳起龍

  在中國,幾乎每個人的錢包裏都裝著銀行卡,借助於中國銀聯,這些銀行卡得以跨行、跨區甚至跨國使用。為了進入銀行卡清算市場,2004年的一天,馬雲曾走進位於上海浦東松林路300號的中國銀聯總部,去拜見中國銀聯的高層,他想找後者解決淘寶網上的支付問題,但那次談判並未有結果。

  自2002年成立起,中國銀聯的“獨角戲”一唱便是13年,除了中國銀聯,中國銀行卡清算市場沒有出現過其他身影。儘管包括VISA、萬事達等國際卡組織巨頭,也曾虎視眈眈,卻終究沒有拿到入場券。

  而在今年6月1日後,這種情況將發生改變。

  銀行卡清算市場面臨“洗牌”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下稱《決定》),對全面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作出了安排,在銀行卡清算業務領域形成具體明確的準入規則和管理制度。

  該《決定》將於2015年6月1日起實施。根據相關規定,符合條件的企業法人可依程式申請成為專門從事銀行卡清算業務的機構,境外機構也可通過申請設立銀行卡清算機構參與我國人民幣的銀行卡清算市場。

  根據《決定》,申請成為銀行卡清算機構需要註冊資本不低於10億元人民幣;至少具有符合規定條件的持股20%以上的單一主要出資人,或者符合規定條件的合計持股25%以上的多個主要出資人;且提出申請前應當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年以上。

  由於銀行卡清算業務包含持卡人、商戶、收單機構和發卡機構的大量金融資訊,央行表示,清算市場涉及重大公共利益,關係到銀行間清算秩序,因此,對銀行卡清算機構實施準入管理。

  事實上,開放國內銀行卡清算市場,是我國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對中美電子支付服務案裁定的一個約定,將在2015年8月29日前開放人民幣轉接清算市場。

  為此,去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決定,放開銀行卡清算市場,符合條件的內外資企業均可申請在中國境內設立銀行卡清算機構。而《決定》正是對國務院開放政策精神的落實,是一個框架性指導意見。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銀行卡清算市場改革需要在明確風險控制底線的前提下,確立市場準入和運營、退出的遊戲規則,鼓勵市場化競爭,促使參與市場的卡組織加快技術創新和組織完善,最終形成多層次、高效率、低風險的銀行卡清算服務體系。”

  在外界看來,《決定》直接打破了中國銀聯壟斷市場12年的局面。

  銀聯的“盤算”

  2002年,中國銀聯成立之後,國內就只有這一家銀行卡清算機構。按照相關規定,國內用戶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機的商戶都需要支付一筆手續費,發卡銀行拿走70%,提供POS機的銀行或銀聯的子公司“銀聯商務”拿走20%,銀聯拿走10%。這被外界理解為坐收政策之利,所以銀聯一直備受壟斷指責。

  “歷史改變的那一刻,來得比你我想像的快得多。”有媒體報道稱,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曾在一份內部郵件中這樣寫道。記者曾在2014年底的一次金融論壇上問時文朝,“中國銀聯現在的壓力大嗎?”當時,時文朝非常坦率。他並不否認,在銀聯初建時,曾享受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從2013年開始,這些文件已被逐漸廢止,“中國銀聯躺著掙錢的日子終於一去不復返了。”

  比如,2013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根據該辦法規定,線上下收單業務中,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和銀行進行直聯。從此以後,中國銀聯並不一定還能分食10%的手續費。

  “監管政策、産業環境、市場環境、競爭態勢都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果大家認為中國銀聯還是‘機器一響黃金萬兩’,你就OUT了!”時文朝在那次論壇上説。

  中國銀聯高級主管王忠雲也曾公開表示,網際網路通用時代對中國銀聯的政策保護已經徹底取消,也就是説中國銀聯現在已經一夜之間開始“裸泳”了。

  但是,不少業內人士也認為,銀行卡清算市場放開在短期內對銀聯影響不大,目前銀聯線上下支付方面的地位十分牢固,還沒有其他公司能對其構成實質性挑戰。

  有業內人士稱,銀聯花了那麼多時間、金錢建立起來的優勢不可能在短期內被打破,其他平臺想在短期內達到銀聯的優勢是不可能的,“短期內,銀聯的地位不可能被撼動”。

  中國銀聯相關負責人回復記者稱,作為市場化的商業主體,中國銀聯將與其他銀行卡清算機構在同樣的監管條件下,依法合規開展平等的市場競爭。

  面對競爭,上述銀聯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銀聯將結合“一帶一路”、“網際網路+”等國家戰略給銀行卡産業帶來的新機遇,積極開展境內外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式綜合支付服務平臺。

    誰是銀聯的競爭對手?

  在外界看來,銀行卡清算市場開放後,對銀聯來説,三個方面的衝擊撲面而來:首先,以萬事達、VISA為首的外資信用卡清算國際組織的衝擊將很快到來;其次,來自於國內大型銀行的衝擊,工商銀行早就覬覦銀行卡清算市場這塊蛋糕;再次,來自於衝擊力最大的網路第三方支付企業的衝擊等。

  最興奮的莫過於外資信用卡組織。VISA在給的回復中稱,“對該新頒布決定充滿期待,希望相關規定將允許更多的參與者來參與國內支付市場的建設與發展。”並表示將對新頒布的規定予以研究,並且期待相關監管機構能夠頒布進一步的實施細則。

  萬事達則表達得更加直接。“萬事達卡一定會申請牌照,從事中國境內的人民幣清算業務。”萬事達卡中國區總裁常青表示。

  相比外資組織的直接,國內第三方支付公司則顯得更有些委婉。

  一直以來,支付寶可能會做“線上銀聯”的聲音最多。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銀行卡清算市場宣佈放開的同一天,媒體曝出支付寶總部從浙江杭州遷往上海浦東陸家嘴,且註冊資金恰好為10億元。業內人士表示,支付寶已具備成為該類機構的能力,但成為一家轉接清算機構並非易事,需要面對與傳統金融清算系統的眾多博弈。

  記者採訪多個國內大型第三方支付平臺,對方均表示對銀行卡清算市場開放表示歡迎,但對銀聯的事情不予置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第三方支付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壟斷地位被打破之後,銀聯面對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以支付寶、財付通等為首的第三方支付平臺。”

  另據中國社科院支付清算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從實際情況看,以提供網路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事實上也成為重要的轉接清算組織”。

  專業人士分析,從現在給出的準入條件來看,下一個中國本土卡組織可能出現在大型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或者大型銀行之中。而在國內支付機構中,目前主攻線上的支付寶與擁有最大線下收單的工商銀行參與清算市場呼聲最高。

  工商銀行發佈的2014年年報顯示,去年工行凈利潤2763億元,平均日賺7.57億元,可以説是全球市值最大、最賺錢的銀行。而2015年以來,這家“宇宙行”也迎面站上了網際網路的風口,發佈網際網路金融品牌及産品。實力雄厚的資金、超強的盈利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都讓工行看起來是當之無愧的下一個“銀聯”。

  業內人士表示,剛剛出臺的《決定》還只是框架性的文件,具體的監管問題、業務細節還需要更為系統的文件厘清。“比如,工行、建行等如果都決定自己做清算平臺,放棄和銀聯合作,銀聯很可能會面臨直接消失的問題。”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第三方支付企業負責人稱,考慮到市場的平穩和持卡人的方便,應該會有一定的限制性規定,這些都要等細則出臺才會知道。

  消費者有何實惠?

  隨著中國銀行卡清算市場的放開,競爭將會促使刷卡費率的降低。此前微信、拉卡拉都推出自己的POS終端。對商戶而言,這些POS終端不僅安裝價格便宜,費率也相對比較低。由於中國銀聯的“圍堵”,這些最終都沒有大面積鋪開使用。

  而VISA、萬事達此前在國內都使用的是銀聯通道,此次,如果它們和支付寶、騰訊等公司都拿到牌照,競爭必然會讓刷卡費率下降。

  “如果用起來和現在POS機感覺一樣,我們肯定直接換一台其他公司費率低的POS機。”北京市朝陽路上一家火鍋店的老闆説。

  目前,消費者每在商戶刷一次卡,商戶都要支付一筆手續費,手續費因消費類型不同而各有高低,但最高不超過1.25%。市場有了競爭者,商戶得到的收單服務也將更加完善。業內人士猜測,目前收單市場中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聯“7:2:1”的分成比例可能有調整,商戶的經營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並可能更多地讓利給消費者。

  對於喜歡出境遊的消費者來説,VISA和萬事達等國際卡組織的進入,為多幣種銀行卡需求打開了新的大門。以後,單一帶有VISA、萬事達等卡組織標識的銀行卡在境內POS上無法受理的局面將成為歷史。VISA、萬事達、美國運通、JCB等都可能通過其會員銀行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也就是説,除了消費者已使用多年的銀聯卡,以後將有更多品牌的銀行卡可供選擇。

  比起降低收費和提升服務,國際品牌給中國銀行卡清算市場更大的實惠是:成熟的風控水準。

  VISA、萬事達成立時間較長,全球化水準較高,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資訊數據,對反洗錢和反欺詐具有一套較為成熟的風控體系和手段,而這些正是目前中國銀行卡清算市場極為欠缺的。

  “目前國內銀行卡市場盜刷、套現亂象叢生,如果能從國際卡組織身上學習到一些‘幹貨’,中國銀行卡市場將受益無窮。”一名銀行卡業內人士説。

  不少人可能對2006年中國銀聯出現的網路癱瘓事件記憶猶新,當時全國多數地區銀行卡無法跨行取款及刷卡,ATM機前排滿長隊。專家指出,更多的清算機構進入市場,或有利於清算系統穩定運作。

  中美電子支付服務案

  2010年9月15日,美國稱中國自2001年以來發佈了多項限制措施,使人民幣支付卡交易由中國銀聯壟斷,對外國供應商造成歧視,違反了中國開放金融服務業市場的承諾,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2011年7月4日,時任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指定的專家組正式開始審理此案。2012年7月17日,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正式發佈專家組報告,駁回美方關於中國銀聯壟斷地位的指控,但支援美方有關中國開放電子支付服務市場的主張,並裁定,中國應該在2015年8月29日前開放人民幣轉接清算市場,即開放其他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