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製造2025”將啟 人才困境加速破冰

  • 發佈時間:2015-04-22 03:32:3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藝文

  在德國工業4.0概念全球迅速走紅的同時,已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中國製造2025”也將於近期正式發佈。業內人士表示,實現“中國製造2025”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但最重要的是人才,這一規劃的出臺將加速形成技術人才的正金字塔結構。

  從大到強的躍升

  行遍全球的“中國製造”正面臨怎樣的挑戰?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説,“我國200多種工業産品的産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幾十種産品的出口占到全球70%以上。但近年來,産能過剩、利潤率低、發展粗放等正嚴重困擾我國製造業發展”。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為2.08萬億美元,佔全球製造業20%,與美國相當,但卻大而不強。

  與此同時,全球工業生産的組織方式和競爭規則正發生重大轉變。以美國、德國為代表的國家正著力實施現代製造、工業4.0等舉措,致力重振本國製造業。

  中國製造如何轉型升級,重塑新型競爭優勢?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製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産業,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慧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

  據透露,已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的“中國製造2025”,將在近期正式發佈。與之前出臺的十大産業振興規劃及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不同,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以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準和産品品質,推進智慧製造、綠色製造。

   創新以3D為核心

  大國與強國雖一字之差,但卻有雲泥之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要通過調整存量和優化增量,培育戰略新興産業,促進工業向優質、綠色、低碳轉型,解決的關鍵在於創新驅動。

  值得矚目的是,在新一輪變革中,3D技術將成為重塑社會生産關係的核心手段之一。

  3D技術之所以獲得這種地位,其原因在於借助3D技術構建的虛擬條件下,設計者、生産者和消費者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産品的設計結果、內部結構、製造過程和運作原理,自主地互動參與産品設計過程、把控和監督生産過程,預先發現和修正缺陷、問題,極大地縮短了開發週期、降低了生産成本。

  “3D技術現在已經嵌入到工業的整個流程,包括工業設計、工程設計、模具設計、動漫製作等等。近來風頭正勁的3D列印技術,更是這種潮流最直觀、尖端的體現。”全國3D大賽組委會執行主任、國家製造業資訊化科技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總工程師楊海成教授説。

  在楊海成看來,三維數字化、網路資訊化和虛擬倣真化的全新方式和現代手段,極大地降低了創新實踐的技術與成本門檻,激發和提升了大眾的參與興趣和創新熱情,首次使全民參與創新實踐成為可能,因而大大拓展了創新的概念、設計的內涵、實踐的形式與參與的範圍。

  人才破冰加速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各國都在研究如何搶佔發展制高點。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網際網路和傳統工業行業的融合是中國潛在的制高點,智慧製造則是當前主攻方向。”

  3D技術是支撐智慧製造的基礎性戰略性工具技術,但技術型人才緊缺導致我國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全國3D大賽組委會秘書長、3D動力總裁魯君尚表示:“目前我國對3D應用人才需求非常龐大,缺口約為800萬人,特別是在操作層面缺乏眾多文化素質高、技術精湛的優秀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當前,由“大”到“強”的路上,我國形成技術人才正金字塔結構的腳步正在加快。強調人才為本的“中國製造2025”頒布在即。此前由三部委聯合發佈的《國家增材製造産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亦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增材製造人才培養體系,積極開展高校教師的增材製造知識培訓,鼓勵院校與企業聯合辦學或建立增材製造人才培訓基地。

  “由全國3D大賽聯合3D動力主辦的聚焦3D列印與智慧製造人才培養的3D動力特訓營,以其‘銀領’職業培訓新模式或為3D應用人才培養指明瞭方向。” 魯君尚説,“網路線上的全國3D大賽之‘3D名家大講堂’也已于4月中旬正式開講,為3D行業學習者搭建學習交流、互動交友的全新平臺,孕育3D人才脫穎而出,用人才支撐為‘中國製造2025’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