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環保 > 正文

字號:  

郝吉明:2030年前後全國空氣品質普遍將達標

  • 發佈時間:2015-06-23 04:37:5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近日,北京灰霾防治合作交流協會正式成立,成為我國首個以推動灰霾防治合作為業務範疇的社會團體,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當選為理事長。

  郝吉明表示,“大氣十條”出臺以來,我國灰霾治理效果凸顯,2014年空氣品質總體改善,空氣污染濃度比2013年明顯降低,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監測的74個城市中有8個空氣品質達到標準,特別是深圳這樣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達標成為空氣品質進展的重要標誌。

  然而,為何公眾的實際感覺並非如此?郝吉明認為,重污染的治理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應當制定空氣品質改善的分階段目標,而真正在全國實現普遍空氣品質達標將在2030年前後。

  郝吉明認為,要想實現空氣品質的改善,首當其衝地要大幅度削減污染排放,而且重點地區的削減幅度任務更艱巨。一方面,需要強化多種污染物協同減排,控制污染源直接排放的顆粒物、控制二氧化硫以及控制以農業為主的氨排放;另一方面,要採取區域協作的方式,如建立京津冀、長三角的協同機制。

  削減污染排放只是第一步。郝吉明表示,更為關鍵的,一是推動産業結構調整,促進新興産業鏈的發展;二是加快清潔能源的利用,推進我國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如實施清潔、高效集中和可持續的戰略利用煤炭資源;三是全方位推動大氣污染控制領域的科技創新,建立協同創新的技術鏈,通過基礎研究來提升科學認知能力,加強技術研發,提升源頭減排的能力。同時,長遠看來,新《環保法》中將“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轉變為“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才是其真正的“最嚴格”之處。

  郝吉明稱:“PM2.5是小顆粒,卻體現大責任,體現的是社會責任。同時,小顆粒帶來的是大挑戰,因為它來源廣、成因複雜、任務重。另外小顆粒考驗大智慧,因為PM2.5不僅僅是環境問題,還牽涉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改善空氣品質是持續不斷的過程,任重道遠,是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責任,需要區域合作、共同應對。想看真正的藍天,需要堅定也需要耐心,要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奮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