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地方治霾各自為政成效堪憂 怕問責刻意淡化內因

  • 發佈時間:2015-03-04 07:3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朱峰 鄧中豪 倪元錦 劉懿德 葉健  責任編輯:謝淩宇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我國霧霾嚴重的華北地區採訪發現,廣大人民群眾渴望藍天白雲常態化,對政府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抱有很大的期待和信心。但是,一些地方有關部門習慣將霧霾成因歸咎於氣象條件、地理條件,刻意淡化污染內因。同時,雖然華北各省市區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機制,但各自為政式的治霾模式存在效率低、效果差、事倍功半等問題。

  有關部門刻意淡化污染內因

  將霧霾成因歸咎於氣象條件、地理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做法,有關部門在宣傳上應該著重強調污染的危害,積極喚起公民的環保意識。

  在華北平原某市,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時,一直在強調2014年優良天比2013年多了,這得益於各級有關部門合力攻堅,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各項減排措施迅速執行落實到位,所以大氣治理才成效顯著。但對於為何霧霾天絕對量仍然很多的疑問,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因為最近幾年靜穩天氣多,所以才有霧霾。

  記者梳理京津冀地區一些有關霧霾天氣成因的官方通報時發現,“氣象條件不利”和“地理條件先天不足”兩大因素常被提及。2014年10月,京津冀地區連續出現霧霾天氣,就有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在媒體上解釋,秋冬季是華北平原霧和霾頻發的時段,特別是由於地面氣壓場弱,大氣層結構穩定,造成持續的霧霾污染。

  “我覺得這是一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做法。霧霾的根本原因就是污染,氣象條件、地理條件只是外因。政府部門在宣傳上應該著重強調污染的危害,這才能喚起更多公民的環保意識。”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一位環保專家説。

  業內人士表示,刻意淡化污染內因可能是個別政府部門怕因治污不力被問責。當然,各級部門在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上的努力不可否認,這令近期霧霾天氣得到遏制,但大氣治理工作不能因此懈怠,“人努力”和“天幫忙”不可偏廢。

  地區偏見阻礙聯合治霾

  記者採訪發現,在大氣污染治理問題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幹部群眾互相之間存在一定偏見,都認為對方污染嚴重影響了本地,如果周邊地區能加大治理力度,本地霧霾就能減輕。

  2014年4月,北京市環保局發佈PM2.5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本地污染佔64%至72%,區域傳輸佔28%至36%。一些北京市民在接受採訪時認為,區域傳輸佔的比重不小,這説明河北和天津“污染”了北京,“北京現在基本沒有什麼重工業,第三産業發達,工業污染物排放很少,可北京周邊工廠企業排污太厲害,這些問題不解決,北京再怎麼努力都沒用。”

  但一些河北幹部群眾並不這麼認為。一位省直廳局的幹部告訴記者,眾所週知,華北地區冬春季盛行西北風,夏秋季盛行南風、東南風,河北中南部地區在冬春季節霧霾最嚴重,而這時刮的是北風,説明很多污染物是從北京方向刮過來的。幾位唐山市民説,北京把首鋼這個最大的污染源搬到唐山,稅收留在北京為經濟發展做貢獻,卻讓唐山人呼吸霧霾,這不公平。

  “我覺得我們天津最冤,夾在北京和河北中間,論機動車污染我們比不上北京,論工業污染比不上河北,北京和河北如果能治好霧霾,天津空氣品質也就上去了。”一位天津市民説。

  清華大學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認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聯防聯控在體制上還沒能徹底實現,地方之間還都在討價還價,其實大家應該做好鄰居,不要以鄰為壑,把污染企業往對方地域搬。應該在資源、資訊、權利、義務平等的情況下討論聯合治霾。如果都以本地利益最大化去考慮問題,最終會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清霧先清心 治污先治官

  “廣大的幹部群眾必須達成共識,治理霧霾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只會促進經濟發展。治霾不力才會影響經濟發展。”中國環境科學規劃研究院總工程師王金南説。

  北京市某區一位幹部告訴記者,現在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已經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有關會議一直開,通知一直下,有時也會打亂正常的工作日程,一些本來能上的項目由於監管太嚴不敢批了,長此以往會影響經濟發展。

  按照中央要求,河北將在2017年前大力壓減鋼鐵、水泥、煤炭、平板玻璃等産能。河北省政府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目前河北省的鋼鐵落後産能已基本被淘汰,接下來要淘汰的過剩産能並非落後産能,阻力很大,這些産業對當地經濟增長做出了很大貢獻,如果國家不出臺扶持政策,會對全省經濟造成一定衝擊。

  國家環境保護城市環境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馮銀廠説,有一種認識誤區是將環保和經濟發展對立,搞環保害怕影響經濟發展,甚至害怕傷筋動骨。實際上,即使不談環保,只談經濟,鋼鐵、水泥這種過剩産能也運作不下去了。環保和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環保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必須先有環保指標,再規劃生産。現在一些地方政府感受到壓力,這是為過去的決策失誤買單,必須要承受這種陣痛。

  中國環境科學規劃研究院總工程師王金南認為,清霧先清心、治污先治官,一方面領導幹部自身要提高環保素養,摒棄環保與經濟發展不可兼得的偏見;另一方面上級部門也要改進考核機制,繼續降低GDP考核的權重,加大生態考核權重,引導幹部群眾轉變舊觀念。

  深化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華北霧霾問題已成為關係數億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性問題,因此有必要將華北霧霾治理上升至國家戰略,從國家層面加大推進區域聯防聯控的力度。

  有關專家認為,近年來華北霧霾問題突出,而各個省市區長期以來各自為政式的治霾模式效率低、效果差、事倍功半,雖然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機制,但是落實效果有限,更多的是停留在某個重大事件上,比如APEC。因此,中央應下決心,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審視治霾問題,從國家層面出台中長期規劃,引領各個省市區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從體制機制上深化區域聯防聯控。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宋強説,“APEC藍”實踐證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區域聯防聯控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應該固化為長效機制,並且應完善體制機制以解決“落實難”的問題。

  太原市環保局局長陳繼光稱,要深化區域大氣污染協同治理,需要加強制度保障,各省市區之間應改變平時相對鬆散的聯繫,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模式,整體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霧霾治理。

  相關人士建議,深化聯防聯控,需要切實落實以下幾點:充分發揮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的協調指導作用;建立區域聯合執法合作和情況通報機制,集中整治違法排污企業,共同協調處理跨區域污染問題;建立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情況評估考核機制,組織開展對區域大氣污染防治重點項目情況和城市空氣品質改善情況的評估考核;加強區域重污染天氣預警體系建設,集中國家和區域各省市在輿論宣傳、環境監測、氣象預報等方面資源優勢,構建區域聯動一體的應急響應體系;建立會商交流和資訊共用機制,加強污染控制經驗的交流,加強監測數據共用,運用資訊化手段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共同開發應用系統。

  此外,相關人士還建議,要加強區域霧霾規律性科學研究。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説,識別污染源、列出污染清單、摸清污染家底、做好追因溯源,是治霾的關鍵和前提。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稱,當前各地開展的監測研究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監測點佈局不合理以及水準能力有限導致數據失實等問題,因此,應把建立科學的監測和評估體系、建立區域大氣污染研究機構等措施作為區域協作聯防聯控的重要內容。

  基層環保幹部及有關專家認為,為準確把握區域PM2.5污染來源並跟蹤不同氣象條件産生的不同結果,應建立區域內重點污染源的排放清單,並組織科研力量研究區域大氣污染物的傳輸規律和霧霾形成機理,跟蹤評估大氣污染治理措施的成效並進行優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