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房産 > 正文

字號:  

一線土地市場地王頻出 二三線十城流拍率超50%

  • 發佈時間:2015-12-31 09:32:5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藝文

  12月23日,隨著北京大興區三宗地塊的成交,2015年北京市土地出讓金達到2017億元,史上首次突破2000億大關。這種火爆局面也成為今年一線城市土地市場的縮影。

  但其他城市情況並不樂觀。據統計,在全國百座城市中,2015年共有10所城市的土地流拍、流標率達到或超過50%。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在一些機構看來,“冰與火之歌”構成了今年全國土地市場的主旋律。

  業內人士指出,不同區域之間房地産市場的分化,已在土地市場上有充分體現。由於在市場庫存、人口吸納等方面存在差異,明年土地市場的分化趨勢將更為明顯,即在一線城市高價地頻出的同時,流拍流標等現象將繼續成為二三線城市土地市場的常態。

  一線城市量跌價漲

  在北京土地市場達到2000億規模的背後,隱藏著另一重現實。根據北京市國土局的數據,截至2015年12月23日,今年北京共成交土地106宗,為最近5年來的最低;成交土地的平均樓面價為13731.4元/平方米,創歷史新高。

  也即,2015年的北京土地市場,出現明顯的“量跌價漲”局面。

  這也是整個一線城市的縮影。根據中原地産的統計,截至12月20日,2015年一線城市共成交土地516宗,規劃建築面積5318.7萬平方米,兩者均為最近六年的新低。但一線城市成交土地的平均樓面價達到9075.43元/平方米,創歷史新高。

  其中,11月單月,一線城市成交65宗地塊,土地出讓金高達1061.8億,創造了歷史紀錄。成交樓面價也創下年內新高,達到了12715元/平方米,環比上漲23.7%。

  一線城市土地市場火爆,與房企扎堆拿地有關。有分析指出,隨著二三線市場風險的不斷累積,房企紛紛向一線城市回歸,導致在這些地方的土地市場出現激烈爭奪,並表現出“多輪競價、高溢價、高單價”等特徵。

  根據中原地産的統計,截至12月初,20大標桿房企合計在土地市場投入了3010億資金。其中,一線城市的佔比首次突破四成,達到44%。

  與此同時,土地一級開發難度加大,制約了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在土地一級開發成本中,拆遷成本佔比過半。”北京某上市房企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幾年來拆遷難度加大,使得土地收儲和開發進展緩慢,影響到供地規模,同時也在推高土地成本。

  根據官方的數據,近幾年來,一線城市土地成交單價大幅抬升,但平均溢價率的上升並不明顯,原因即在於土地底價不斷上漲。

  全國土地流拍近兩成

  一線城市的火爆,並不能掩蓋全國土地市場表現不佳的現實。根據“標準排名機構”的統計,截至12月13日,全國100座城市在2015年共出讓土地12493塊,最終成交10003塊,2490塊土地流拍或流標,流拍率為19.93%。

  這些流拍的土地分佈在95個城市之中,只有5個城市還沒有出現土地流拍情況,分別是青島、北京、長沙、鎮江和珠海。

  即使是市場火爆的一線城市,個別地塊也面臨無人問津的尷尬。除北京外,截至12月初,上海供應土地215塊,流拍8塊;深圳供應58塊,流拍12塊;廣州供應173塊,流拍18塊。

  有房企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一線城市土地流拍的原因,多在於土地自身“品質”較差,主要表現在位置較偏遠、配建規模過大、價格偏高、同區域競品過多等。

  真正嚴重的是二三線城市。上述機構統計顯示,從流拍率來看,排名第一是北海市。該市全年供應38塊土地,僅成交了13塊,25塊土地流拍,流拍率達到65.79%。

  緊隨其後的為台州市,流拍率為61.63%;其餘依次為南充(59.21%)、西寧(58.62%)、平頂山(57.35%)、汕頭(52.31%)和惠州(50.75%)。另有海口、綿陽和牡丹江三地的土地流拍率為50%。也即,在全國100所大城市中,今年土地流拍率在50%以上的城市共有10個。

  中原地産分析指出,二三線城市普遍存在過剩風險,投入到這些城市的資金規模也在減少。因此除個別東部核心二線城市外,其他城市的土地市場相對平淡。總體來看,二三線城市的土地市場表現弱于往年。

  經濟生態繼續分化

  土地市場的迥異表現,反映出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完全不同的經濟生態。

  上述房企負責人表示,其所在的企業選擇進駐城市的標準有三:經濟發展水準、樓市供需狀況、人口流動趨勢。在這三個層面,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都有明顯差異。

  該人士表示,從經濟發展水準來看,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本身就不在一個層級。而市場供需和人口流動的差異更為明顯,這也決定了這些市場的發展潛力。

  根據安信證券研究報告,截至10月末,我國房地産行業的真實庫存約為98.3億平方米,其中包括待售面積6.86億平方米、尚未開工的企業拿地42.3億平方米、在建商品房庫存約49.1億平方米。

  從區域分佈來看, 遼寧、山東、山西、內蒙古為“嚴重過剩”區域。其中,營口的供需比已達到338.1%, 鄂爾多斯 、烏蘭察布的供需比分別達到280.7%和293.7%。吉林、湖南、貴州、雲南、青海等地屬於“輕度過剩”。相比之下,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省市則屬於“供給相對不足”。

  人口流動的趨勢同樣不利於二三線城市。中信建投研究報告指出,一線城市因長期享受外來優質人口流入帶來的人口紅利,應繼續成為房企的優先選擇;緊鄰三大經濟圈的次中心城市,其豐富的資源對高素質人員具備較大的吸引力,也應是房企重點關注的對象。

  相比之下,人口凈流出省份的非核心城市被列為“警惕選擇”級別。其中,過去人口流出最嚴重的區域有兩個:除成都、重慶、貴陽以外的西部川渝黔連綿區;東部的浙西南-閩西連綿區。除非獲得國家層面的重大政策惠及,如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否則上述人口遷徙的方向很難被打破。

  上述因素決定了,在土地市場,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間的分化還將持續,並使得未來的房價走勢出現不同。多家機構認為,這種變化對房企的衝擊同樣明顯,佈局在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産企業,未來可能遭遇市場變化帶來的衝擊,其項目或公司將成為市場兼併的對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