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産經 > 房産 > 正文

字號:  

四年滬渝試點房産稅尚稚嫩:改名房地産稅意義重大

  • 發佈時間:2015-03-11 07:35:5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朱苑楨

  我叫房産稅,完整的名字叫“個人住房房産稅”,剛剛4周歲,我和我的妹妹,一個生在上海,一個生在重慶,都是試點。這些年,總有人説我們姐妹倆“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這次全國兩會上,我們依然“沒有下樓”。

  我也認為,該好好解釋一下為什麼這些年“只聞樓梯響”,不見“下樓”的原因了。我們不想被樓下的人們遺忘,畢竟,我們姐妹倆是國家稅制這個大家庭兄弟姐妹中,同“親們”貼得最近、最直接的啦!

  説起我們的出身,還真有點“高大上”

  同營業稅、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這些哥哥姐姐們相比,我們的輩份小得多。我2011年1月28日出生在上海,同一天妹妹在重慶出生。

  作為上海個人住房房産稅試點,我是從在本市新購且屬於家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上海居民家庭徵收的。每人平均住房如果不超過60平方米,就可以免征;如果超過60平方米,超出部分就得繳稅。噢!差點忘了:非上海市居民家庭在本市新購住房的,也需要繳稅。

  你想想,在大上海,每人平均住房面積超過60平方米,還真都算是錢袋子有點任性的人。當然,我妹妹也不弱,她是在重慶主城九區中,從獨棟商品住宅的擁有者,高檔住房新購者,新購第二套及以上普通住房的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個人身上徵收的。

  都説“羊毛出在羊身上”,想想我們的出身,還真有點“高大上”:一是可以讓先富起來的人、住豪宅的人、有多套房的人適當地對公共財政收入多做點貢獻,符合支付能力原則;二是公共財政收入中添加了這樣一些財力後,可以更好地扶助處於相對弱勢的社會成員;三是可以更好地優化國家稅制,讓我們這個大家庭人丁興旺。

  事實上,我們姐妹倆的名字——“房産稅”,最早出現在1986年,當時是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依照暫行條例開徵的稅種,但屬個人所有、非營業用的房産在當時是免稅的。25年後,在一東一西兩個城市,對一部分“高大上”居民住房開始徵稅,而且是徵在保有環節上,才有了我們姐妹的呱呱落地。

  算一算,你的房子要交多少稅?

  如果要在上海或重慶買房,要交多少稅?我的算術還是不錯的。

  在上海,稅率有兩種:一般情況下為0.6%;如果應稅住房每平方米市場交易價格是本市上年度新建商品住房平均銷售價格2倍或2倍以下的,稅率可減為0.4%。計稅依據上,房産稅暫按應稅住房市場交易價格的70%計算。我用這個公式,對一戶姓謝的三口之家進行了計算。這戶人家原在上海有80平方米學區住房,為改善居住條件,2014年初又購買一套200平方米、總價700萬元的住房。新房單價是每平方米35000元,高於2013年上海新建商品住宅單價每平方米16192元的2倍,稅率就是0.6%。

  謝家兩套房子共計280平方米,而按每人平均60平方米免稅面積,這個三口之家需要繳納100平方米的房産稅。那麼,它的計算方式就是100平方米×(35000/平方米×70%)×0.6%=14700元。這就是謝先生一家全年需要繳納的稅金。謝先生對我説,“這筆錢差不多等於多交一份物業費,沒有對家庭支出造成很沉重的負擔,但自己也不是大富之家,錢也不能任性花的”。

  聽妹妹説,重慶稅率分為多檔,從0.5%到1.2%不等,購房單價越貴,稅率越高。九龍坡區的羅先生就是徵稅對象,羅家獨幢別墅在250平方米左右,按規定,免稅面積為180平方米,適用稅率為1%。最後算下來,繳納了2000多元的稅金。據説羅先生除了希望稅率不要太高外,總體上還算是比較淡定。

  4歲的我們,還太稚嫩、單薄

  既然我們這兩根“羊毛”是從這麼“高大上”的“羊”身上出來的,那麼四年多時間,我們向政府貢獻了多少稅收呢?説實話,有些不好意思講。

  2011年當年,上海市財政局宣佈徵得個人住房房産稅超過1億元,到2013年,三年稅收累計在6億元。重慶在我們出生那一年,也宣佈徵得個人住房房産稅1億元,到2013年,我測算過,三年稅收累計不超過4億元。

  到2014年,大家似乎已不太關心或忘記了兩地的房産稅數字了。但我注意到,上海市當年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執行中,房産稅收入26.8億元,重慶市為17.5億元。不過,要提醒你一下:這兩個數字裏面應該還包含了商業房産稅。如果單列個人住房房産稅,數字可能不好看。

  可即使如此,這兩個數字也分別僅佔上海、重慶2014年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1.3%和0.7%。看到這個比重,你是不是也醉了?爹媽曾希望我們姐妹倆取代“土豪遠房表叔”——土地出讓金,成為地方主要稅源,現在看還是低調點吧。有人説我們“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可我們畢竟才4歲,身板兒還很稚嫩、單薄,怕是自己連路都走不好,爸媽不會輕易讓我們下樓的。

  告訴你一個秘密,在抑制房價過快上漲方面,我們初期雖然嚇退了一些炒房者,但隨著時間推移,大多數家庭只繳納幾千元稅費,我們姐妹倆這樣的分量還不足以嚇退資本進入樓市的熱情。更讓人生氣的是,開發商會想各種大招來躲避我們,比如“類獨棟別墅”、“小住房+大車庫”、捆綁“雙産權”銷售等方式。

  不過,最近我們姐妹倆已不擔心高調出場、低調收場的尷尬了,因為爹媽正在給我們改名字,叫房地産稅,今後與房地産相關的一系列稅種,都要捆在我們身上啦!就像改名要到公安局一樣,我們改名也得經過法律程式,聽説還要立法。因此,我們會越來越強壯,下樓是遲早的,但現在時機還沒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