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保障房重完工輕分配 入住率低上演空城計
- 發佈時間:2015-02-06 08:54:0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馬藝文
近日,一些地方保障房項目頻頻出現入住率低、申請遇冷情況。專家分析認為,為按時完成保障房建設任務,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設輕規劃、重數量輕品質、重完工輕分配、重建房輕産業配套”的不良傾向,使部分保障房偏離其保障民生初衷。
部分地區保障房“遇冷”
河南省審計廳近日發佈的2013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蹤審計結果顯示,因地處偏僻、配套市政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原因,河南全省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中有2.66萬套空置超過一年。其中,安陽3000多套已經建成的住房空置未用超過一年,空置率達68%。
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數據顯示,在全省2014年竣工的91萬套保障房中,入住率為88%,這意味著還有總數超過10萬套保障房沒有入住。
記者採訪發現,選址偏僻、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備,是部分保障房遇冷的主要原因,甚至出現住戶申請到保障房後又回市區租房的“回流”現象。
陜西省咸陽市民謝先生説,自己最初也想申請入住保障房,但考慮到每天上下班時間將近一個半小時,而且還增加了額外的交通開支,最終放棄申請。
記者近日在南寧市調研時,某晚在一保障房小區內看到,幾棟已出售近3年的樓盤亮燈住戶並不多,部分限價房亮燈率不足10%。河南省審計廳統計也顯示,在該省空置超過一年的保障房中,因配套設施不完善、位置太過偏僻導致空置的分別佔到總數的27%和21.4%。
與此同時,各地頻頻爆出的保障房品質問題也引發“申請焦慮”,讓不少申請者望而卻步。2013年6月,南寧“在水一方”經適房小區部分樓房由於回填土夯實不夠導致地基下陷,供水管道材質、排水系統頻頻爆裂,變成“懸心樓”引發群眾不滿。
四大“不良傾向”隱現
來自住建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將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700萬套,基本建成480萬套。業內人士和專家提示,一些地方保障房空置率居高不下,其背後的“重建設輕規劃、重數量輕品質、重完工輕分配、重建房輕産業配套”傾向已不容忽視,如不及時加以扭轉,會使越來越多的保障房偏離其保障民生的設計初衷。
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國安表示,地方政府出於成本和收益考慮,往往會選擇土地價格較低的偏遠地區建設保障房項目,但交通、醫療、教育資源配套卻沒有跟上。同時,由於保障房項目的利潤空間有限,一些不良開發商為追求利潤使用劣質建材或偷工減料,導致品質問題頻出,數量與品質沒有實現同步增長。
海南省住建廳一位幹部坦承,很多保障房小區建設屬於“湊數量”。保障房沒有發揮應有作用,反而造成土地、資金的浪費。
一些受訪基層幹部表示,為完成考核任務,各地建設保障房大多是層層下派指標,從省到市一直到鎮裏搞任務分解,且要求各種保障房品種齊全。然而,像公租房這樣主要面向外來人口的保障性住房,在流動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員數量不多的地方面臨少有人申請的尷尬,造成閒置和浪費。
與此同時,各地屢屢曝出的“富人住保障房”“開豪車住經適房”等不公正現象,也讓保障房入住率存在“虛胖”可能。不久前,陜西省咸陽市一名“80後寶馬女車主”花錢通過中間人購買公租房名額就曾引起質疑,一些地方此前也曾曝出政府違規操作將經適房變為公務員福利房情況。
多措並舉合理規劃設計
對於一些地方保障房頻頻上演“空城計”,專家建議,有關部門可採取聽證會等方式廣泛徵求保障房項目選址意見,對配套設施、準入門檻、建設規模類型和標準進行認真調查研究,科學編制保障房發展規劃。鼓勵社會團體參與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生活配套基礎設施,使保障房可居、宜居。
一些地方也在對保障房選址規劃問題著手改進,如針對一些保障房項目選址較遠、配套不全導致入住率低情況,陜西省專門制定了管理辦法,規範了保障性安居工程選址標準和程式。
一些業內人士建議,今後,各地應主動適應城鎮化進程,對保障房品種重新歸類梳理,適當調整申請標準。卓達集團廣西區域拓展總監陳卓説,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保障房需求趨於多樣化,需求群體也出現更多分化,按照原有的規劃建設保障房項目會帶來一定偏差。
另一方面,專家也建議實行無差別“混建”模式,使保障房與商業樓盤共用配套和服務,方便中低收入家庭生活就業、就醫和就學,避免形成新的城市邊緣區域。
同時還應進一步加強房源資訊、申請過程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嚴格房屋品質把關,對品質問題零容忍,解決申請者的“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