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房産 > 正文

字號:  

"拆二代"坐擁35套房産拒做土豪 辦民營養老院

  • 發佈時間:2015-01-25 07:0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雷宇 陳佩 韓天偉  責任編輯:馬巾坷

  “我們都叫他‘小兒子’,對我們蠻好呀!”77歲的孟明滿老人坐在養老院的走廊唱歌,説起她的“小兒子”,笑得嘴巴都合不攏。

  老人口中的“小兒子”叫陳卿,這個32歲的青年是武漢市最大民營養老院的院長。

  之前,這個濃眉大眼白白凈凈的小夥子還有一串更炫目的“標簽”:澳洲留學的海歸、北京投資公司年薪數十萬元的白領、坐擁武漢35套房産的“拆二代”。

  而今,陳卿和助理擠在15平方米左右的辦公室裏辦公,墻上懸挂著老人家屬贈送的寫著“大愛無疆,關愛未來”字樣的錦旗。養老院收到很多錦旗,辦公室實在挂不下,只好挂在走廊過道。

  這一切,只因為一個與青春有關的夢。

  上個世紀90年代,陳卿的父親承接公路項目賺了一筆錢,先後蓋起了兩棟樓房。2008年,位於中心城區的徐東團結村改造,他們家裏兩棟共計50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拆,開發商還建4000平方米房産,另外補償160萬元,陳卿一下成了名副其實的“拆二代”。

  2009年,在澳大利亞留學的陳卿完成學業回國,進入北京一家投資顧問公司,兩年時間,陳卿年薪已達20多萬元。

  海歸碩士、眾多房産,憑著這些資本,即便不工作,自己也能過上很不錯的生活,然而,陳卿懷揣已久的“創業夢”開始蠢蠢欲動。

  開賓館、建會所、辦養老院,3個計劃擺在眼前。陳卿花了3個月做市場調研,去民政局諮詢,最後還是決定辦養老院。“拆遷拆的不僅是房子,也拆散了鄰里情。有些老人住的遠了,周圍沒有熟識的人,便只能長期枯坐家中打發餘年,身體也會越來越差。”

  家人的支援給了陳卿無限溫暖。

  陳卿回憶,早年家裏經濟條件不好,父親忙生計養家,基本沒有時間陪伴爺爺奶奶。1986年爺爺中風去世,沒過多久奶奶也跟著走了,這成了父親一輩子的遺憾。

  恰逢政府對民辦養老院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説幹就幹,陳卿辭掉京城令人艷羨的工作,回家開始籌備。

  此時,附近數十家幼兒園、培訓機構拋出年租金百萬元的橄欖枝,陳卿卻不為所動,“家裏不愁吃喝,有能力就要做些意義長久的事情。”

  2012年9月,陳卿賣掉9套房産,先後投入500多萬元,將兩棟樓中第三層的房子全部騰出來打通,建成了面積3700平方米的養老院。

  為了讓老人住得舒服,養老院在一年的時間裏反反覆復返工調整,有的地方不合適,陳卿就親自動手調。衛生間是按照正常家居使用設計的,裝修好後發現空間不適合需要有人照看的老人使用,於是拆掉改大,重新裝修。

  一年裝修下來,養老院每個房間都有地暖、空調、獨立衛生間、浴室,辟有三個空中花園、獨立的晾曬區和娛樂活動區。

  2013年7月28日,養老院附近一位中風老人入住陳卿的“大家庭養老院”,養老院正式開業。

  起初,擁有200張床位的養老院名氣不大,開業兩個月只有20位老人入住,每個月要虧損5000多元。但陳卿堅信,只要良好的口碑傳播出去,就會有老人到府入住。

  慢慢地聲譽傳開了,入住的老人漸漸增多,而今,養老院已有120多位老人入住,年齡最大的有100歲,最小的57歲。除了附近居民外,外地老人也慕名而來,近的來自湖北荊州,遠的來自江蘇。

  每位老人每個月生活費、床位費、護理費一共也就一兩千元,“沒有想過要盈利,算是半公益事業。”陳卿坦承。

  養老院的30多位工作人員中,陳卿是最特殊的一個。這並不是因為他是院長,而是因為住在養老院的老人不論過年過節還是平時,總能看到他們的“小兒子”。

  自養老院開業以來,這位老人們口中的“小兒子”,每天早上八點上班,晚上七八點下班,加班更是家常便飯。

  “120多位老人加上30多位工作人員,主要是三個人負責,事情太多了,經常忙不過來,休息更説不上了。”陳卿語氣堅定,“但是,選擇了就要堅持做下去。”

  這個見人總是笑盈盈的小夥子很快就能和老人打成一片。有些老人年齡大愛發脾氣,陳卿的口袋裏經常裝些零食,看見了就掏出小零食甜言蜜語地哄。

  陳卿説,努力讓80來張空床位住上有需求的老人,努力讓住進養老院的老人老有所養,是他的夢想。這個夢想與拆遷無關,只是青春年華的承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