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能源 > 新能源環保 > 正文

字號:  

我國水電年發電量已超萬億千瓦時

  • 發佈時間:2015-05-19 13:09:5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初夏之夜,上海如往常一樣燈火輝煌。市民張立女士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她每天做飯、看電視、開空調都需要用電,也知道這其中的一部分電力是從千里之外的三峽工程輸送過來的。

  三峽工程是我國水電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國水電開發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14年我國水電裝機容量歷史性突破3億千瓦,水電發電量更是歷史性突破1萬億千瓦時。水電作為清潔能源,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綠色動力。

  能源結構轉型的主力軍

  三峽工程是全球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共有32台單機額定功率70萬千瓦、2台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額定總裝機容量達2250萬千瓦,源源不斷地向上海、廣東等10省市輸入電源。水電已經成為長江流域的能源“頂梁柱”。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國一直致力於水電開發,水電在能源結構調整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從我國目前所有發電方式的發電量比較來看,水電佔比為21%,水電作為我國當前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為我國能源電力結構調整、溫室氣體減排、氣候環境改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回眸水電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到,我國水電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實現了高速發展。中國水電裝機居世界第一併遙遙領先。從0到1億千瓦,中國水電走了92年;從1億千瓦到2億千瓦,中國水電只用了不到6年;從2億千瓦到3億千瓦,中國水電僅用了4年時間。全球水電站按裝機容量排名,中國5座電站位列前10,全球半數70萬千瓦及以上的巨型機組由中國三峽集團管理運營。

  三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林初學介紹,我國水電開發技術居於全球領先位置,已經實現了由“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跨越。三峽工程建設之前,我國只能設計製造3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如今已掌握了製造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和50萬伏直流輸電裝備的能力。

  這串閃光的數字標誌著我國水電事業已邁入大電站、大機組、高電壓、自動化、資訊化、智慧化的全新時代,水電已經成為我國工程技術能力發展中最具競爭優勢的産業之一。

  中國水電響應國家“走出去”發展戰略,大力進軍海外市場,參與全球水電開發,贏得了眾多水電開發國家的信賴和認可,先後與80多個國家建立了水電規劃、建設和投資的長期合作關係。以中國三峽集團、中國電建、中國能建等為代表的中國水電企業已成為推動世界水電發展的重要力量。

  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路徑

  生態環境影響一直是水電開發備受關注的問題。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表示,水電對目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意義十分重大。當前我國正在努力實現能源轉型,步履艱難,按照2020年要達到非化石能源消費佔“15%”的計劃目標,所面臨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而在能源轉型中,水電無疑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國水能資源蘊藏豐富的地區,往往也是自然環境良好、生態功能重要、生物物種豐富和地質條件脆弱的地區。據專家介紹,受歷史原因和認知水準的限制,水電開發在一定階段存在“保護讓位於開發”、“保護跟不上開發”的現象,部分河段的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

  如何正確處理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係呢?專家們一致認為,要按照“生態優先、統籌考慮、適度開發、確保底線”的原則,堅持將生態優先的原則貫穿到水電開發的全過程,維護好河流的生態系統健康和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據了解,世界各國在水電建設生態管理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如瑞典和歐盟建立了“綠色水電”認證制度,美國開展了“低影響水壩”評估,核心就是堅持生態優先。

  三峽大壩的建設一直伴隨著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大氣環流、誘發水庫地震等等非議。林初學認為,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總體上來看,三峽工程本質上是一項有利於改善長江流域以及全球生態環境的工程。三峽水庫對下泄流量的調節和控制,可有效變長江水患為水利,積極主動進行生態修復,大大減少洪澇和乾旱造成的生態災難。同樣重要的是,從2003年至2014年,11年間累計發電量已突破8000億千瓦時,相當於累計為社會節約原煤消耗3億多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億多噸,減少二氧化硫800多萬噸,這就是最大的生態與環境保護。

  不可否認的是,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改變也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如土地淹沒、移民搬遷,一些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條件受到影響,對一些魚類的自然繁殖可能帶來不利影響。“國家已經採取了多種有效措施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如中華鱘和長江流域的很多珍稀動植物通過人工引種繁殖,已經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張博庭説。

  目前,各地正在積極探索,努力走出一條水電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多贏之路。

  水資源管理的調節閥

  談起1998年長江的那場大洪水,搖著蒲扇在長江大堤上乘涼的人們至今仍記憶猶新。長江在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繁,自從三峽工程建成後,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還顯著提高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能力,使萬里長江最險要的荊江河段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近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得到有效保護。

  “三峽工程綜合效益已經初步顯現。”林初學對記者表示。三峽工程的200多億調節庫容還能發揮抗旱功能,2011年,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遭遇了70年一遇的大面積乾旱,三峽水庫及時實施了應急抗旱調度,有效改善了中下游地區生活、生産、生態用水和通航條件,為緩解特大旱情發揮了重要作用。自2003年以來,枯水期三峽工程累計為下游補水904億立方米,為滿足沿江地區生産生活用水和改善中游航道條件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峽工程還大大改善了庫區航道條件,有力地促進長江航運的發展。2003年至2014年三峽蓄水通航11年間,累計過閘貨運量超過了7億噸,是三峽蓄水前葛洲壩樞紐22年過閘總運量的3倍以上。

  張博庭認為,發展水電能夠有效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和利用效率。修建水電工程需要建水庫,但目前我國的8萬多座水庫主要用於灌溉、供水、防洪,水電開發還不能滿足新能源和水資源管理的需求,因此,要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