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下跌趨勢短期難以逆轉 中國需求減少
- 發佈時間:2014-11-25 07:30: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晶
從今年夏天開始,原油價格狂瀉30%至4年來最低點,截至北京時間19日晚,美國原油期貨價格再次跌破75美元,較前日繼續下跌。
有分析稱,油價大跌正是美國與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合謀的結果,為的是打擊對手俄羅斯、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國。而實際情況也許是另一種情形,從一些基本經濟因素和國際關係分析,此次油價暴跌更多是由於市場供求關係的改變。
産能大幅增長,需求明顯減弱,使得原油從原先的供給短缺逐步轉為供給過剩。11月13日美國能源部門出具的當周庫存報告顯示,美國原油産量已經上升到了29年來的最高水準:每日900萬桶。按照這個産量計算,美國已經快要追平日産量960萬桶的沙烏地阿拉伯。美國石油産量的攀升和新型能源科技的應用密不可分:頁巖層中抽出了成百上千萬噸的油氣,幾條關鍵輸油管更新升級,重新安排了從美國中部平原向墨西哥灣的石油輸送。美國已經終結了從尼日利亞等西非國家進口原油的時代。
而面對此輪油價下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並未減産,利比亞石油産量的恢復加劇了供過於求,雖然伊拉克局勢依舊動蕩,但該國的石油出口已經創下了自伊拉克戰爭之後的最高紀錄。
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中國的需求變化影響著全球石油需求及價格走勢。我國4月份當月進口原油2788萬噸,隨後開始減少,6月和7月降到2400萬噸以下,7月還同比下降8.98%。近年國際原油新增需求主要來自中國,因此,中國經濟的放緩對市場有一定影響。
當WTI油價在9月初有效跌破上升趨勢線後,7個交易日油價就下跌了4.68%,對此,美國能源資訊署(EIA),國際能源署(IEA),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相繼發佈報告,下調全球石油增長預期。油價再受打擊跌至兩年多以來的最低水準。研究和諮詢報告也普遍認為,中國製造業增速減緩,歐元區製造業創13個月新低,原油需求放緩是油價下跌的推手。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出警告稱,目前全球復蘇形勢不穩,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以及美國將要收緊貨幣政策的可能性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也就是説,原油需求增量將放緩,目前油價下跌是市場正常運作結果,具有合理性,無須大驚小怪。
俄羅斯媒體猜測,美國與沙特聯手打響石油價格戰爭,目標是向俄羅斯和伊朗施壓。然而,沙特石油部長11月13日表示,油價走低是供需問題,是“純粹的商業行為”,近期的下跌既不是沙特用來令俄羅斯破産的計劃,也不是打敗美國頁巖産業的陰謀。從美國的角度看,也很難解釋美國如何輕易操縱國際市場油價。美國也許可以和歐佩克的成員國協商提高石油産量,但歐佩克生産的石油僅佔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在心理預期方面,油價持續走低,實際上是説明市場不看好經濟增長,而面對目前還未從經濟衰退中緩過來的歐洲,油價持續走低是個壞消息。歐洲經濟衰退對美國來講並非利好,如果美國以操縱油價為武器,應當試圖用此維持人們對歐洲經濟復蘇的信心才對。
油價持續下跌,對於是否有“陰謀論”的影子存在,可以見仁見智地去考慮。而從基本面的角度講,買方需求不足,賣方競爭加劇,原油市場供給趨於過剩才是原油價格疲軟的根本原因,而且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因此,短期內,油價可能會繼續保持下跌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