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公司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遠中海設合資公司無關整合:或只為抱團取暖

  • 發佈時間:2015-05-22 07:1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姍姍  責任編輯:吳起龍

  昨日(5月21日),中海發展(600026.SH)、中國遠洋(601919.SH)、中海集運(601866.SH)等航運股,清一色地收于漲停板,漲停的導火索,則是中海發展和中國遠洋同時發出的一則公告。

  公告稱,中國遠洋全資子公司中遠散貨與中海發展簽署《合資協議》,雙方在新加坡共同投資成立中國礦運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礦運”),中遠散貨持股51%,中海發展持股49%。

  中國最大的兩家航運央企破天荒地成立合資公司,讓市場上傳了一段時間的航運央企整合預期再次提升,然而,記者從中海集團和中遠集團了解到,目前兩家公司的合併重組並沒有實質動向,而不管是集裝箱航運市場還是幹散貨航運市場,目前處於“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窘境。

  合資無關整合?

  中海發展和中國遠洋,分別是中海集團和中遠集團旗下以幹散貨運輸為主的航運公司,兩家公司合資成立的中國礦運,也將專項從事鐵礦石海上運輸及相關幹散貨業務,公司註冊資本為3.3億美元,其中中海發展出資1.617億美元,中國遠洋出資1.683億元。

  中國遠洋一位管理層對記者透露,中國礦運的成立,主要是為淡水河谷從巴西運輸鐵礦石到中國,就在幾天前,中國礦運已經與淡水河谷簽訂了購船協議,購買後者所擁有的4艘40萬噸級超大型礦砂船(VLOC)還與淡水河谷簽訂了長期運輸協議,合作期限為20年,期滿後可以選擇續期5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以來,關於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可能會進行合併重組的傳言不斷,儘管4月17日,中遠和中海旗下上市同時發佈澄清公告,均強調未得到來自於任何政府部門有關合併的資訊,而在兩家公司宣佈成立合資公司後,市場上對兩家央企合併重組的預期再次升溫,認為這是雙方實質性整合的第一步。

  然而,根據記者多方了解的情況,此次雙方的合資,與重組並無直接關係,而是去年中遠與淡水河谷所簽訂的框架合作協議的落地。

  早在多年前,作為全球最大的礦石生産商淡水河谷,就做出了打造40萬噸級貨船組成的船隊的決定,通過自建大船向中國運輸鐵礦石,可以節約不少運輸成本,彌補與距離中國更近的必和必拓以及力拓的差距。

  然而,當超級大船陸續由熔盛重工等造船廠建成後,淡水河谷發現,要將大船駛入中國並不容易,根據交通運輸部發佈的《關於調整超設計規範船型船舶靠泊管理的通知》,要求港口接受超設計規範的船舶靠泊碼頭必須向交通部提出申請,在獲得批准後才能允許進港停靠。淡水河谷的40萬噸超大型船就在其列。

  “表面上,審批似乎是橫在淡水河谷超大船舶與中國市場之間的一道坎,但背後則是航運企業和大鋼廠對其控制礦石和航運整條産業鏈的擔憂。”一位航運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他們擔心的是,隨著淡水河谷超大船舶的逐漸入市,或將引發幹散貨市場的“強地震”。

  近年來,淡水河谷一直在中國政府和港口之間遊説,不過,最終解開死結的,則是跟中遠集團的合作。去年9月12日,雙方在北京正式簽署鐵礦石船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淡水河谷擁有並運營的4艘40萬噸的超大型礦砂船將轉讓給中遠集團,並供淡水河谷長期租用25年,中遠集團將建造與淡水河谷超大型礦砂船載重噸相似的10艘超大型礦砂船,並向全球運輸巴西鐵礦石。

  “此次與中海發展成立合資公司,就是為了承接淡水河谷的大船和運輸任務,這也是中海集團和中遠集團之前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的延續,”中國遠洋董秘郭華偉告訴記者,“雙方通過資源共用,有利於應對市場競爭,降低資産負債率,這是正常的商業合作,不應過度解讀。”

  航運企業仍在熬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航運市場一直不景氣,抱團取暖,也成為航運企業“活下來”的舉措之一,“目前航運市場還是很困難,大家都在熬。”郭華偉説。

  今年一季度,中國遠洋再次虧損超過10億元,與幹散貨市場的不景氣有很大關係。郭華偉告訴記者,今年1~4月份,代表國際幹散貨市場景氣度的BDI指數平均在601點,處於歷史低位,比去年同期低很多,雖然未來“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可能對航運市場需求有所促進,但目前還是比較困難。

  沿海煤炭運輸也同樣令人擔憂,中海發展董秘姚巧紅就告訴記者,沿海煤炭運輸的主要需求來自電廠的煤炭運輸,而在環保壓力下,今年火電基本沒有增長,煤炭運價低迷,雖然在二季度運價有所反彈,但目前的價位還是不賺錢。

  據記者了解,目前秦皇島至上海/廣州的運價分別為27元/噸和36.6元/噸,仍處於歷史低位,一家小型沿海煤炭運輸企業的內部人士更是告訴記者,目前在沿海從事煤炭等運輸的航運企業有上千家,其中已經有一些盲目買船進入這一行業的小船東,已經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等運營困難,開始陸續賣船或者倒閉。

  再看看運力過剩問題,相對幹散貨來説,緩和的集裝箱航運目前的運價同樣低迷。“一季度還好,4、5月環比在不斷下滑,尤其是歐洲線競爭激烈,噸位越來越大的船還在不斷交付。”中海集運負責市場的一位經理告訴記者。“最近幾家班輪公司都希望有一些恢復運價的措施,但運力增加壓力還是很大,今年全球新增加的集裝箱船,80%都是7000TEU以上的大船。”

  拆船補貼作用大

  “運力過剩的情況下,我們主要通過調整運力結構緩解壓力,”姚巧紅對記者指出,比如今年中海發展預計有6條新船交付,但拆船計劃在33條,比去年拆掉的29條還要多。

  拆掉老舊船不僅可以緩解運力過剩,還可以獲得來自政府的“真金白銀”。2013年底,交通部等就曾頒發《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提前報廢更新實施方案的通知》,鼓勵具有遠洋和沿海經營資格的中國籍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提前報廢更新。根據不同船舶類型、提前報廢年限,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按1500元/總噸的基準對報廢更新的船舶給予補助。

  據記者了解,中海發展去年獲得的拆船補貼就達到4.5億元,為利潤做出重要貢獻;中國遠洋去年也獲得了不少拆船補貼,今年的拆船數量預計跟去年差不多,甚至更多。

  此外,儘量增加長協合同佔比,也是航運公司目前在做的。比如中國礦運與淡水河谷簽訂的超過20年的長期運輸合同,就可以在保證運量和穩定運價的情況下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

  中金公司的分析師楊鑫預計,中國礦運與淡水河谷簽約後,預計每年可以給中海發展帶來1億元穩定盈利。

  而對於中海發展來説,擁有另一塊油輪運輸業務,也使公司的日子比其他航運公司要好過些。今年一季度,中海發展仍盈利超過6500萬,姚巧紅告訴記者,盈利主要依靠油運板塊,“目前油輪收入佔公司收入的49%左右,今年國際油價低,油運需求旺,而油輪運力增幅大幅下降,供需兩端都改善,預計一季度的情況還會持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