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産經 > 公司新聞 > 正文

字號:  

諾基亞與阿朗合併難助“王者歸來”二者長期虧損

  • 發佈時間:2015-04-27 15:25: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諾基亞和阿朗都經歷了漫長的整合期,並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二者在資本層面的整合可能相對容易,但在文化、管理、人員和體制等諸多方面都面臨難題。業內人士預計,如此複雜的合併,即使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整合之後,內部消化保守也再需要1年以上的時間。也就是説,諾基亞需要有至少兩年的整合期,而這段時間對於其他廠商是絕佳的機會

  “全球只有3家長期盈利的電信設備商可以在接下來的幾年裏生存下來。”這是諾基亞CEO蘇立(Rajeev Suri)此前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的一個觀點。

  彼時,諾基亞還沒有將移動設備業務出售給微軟,蘇立還是諾西的CEO。而通信行業當時的環境是,華為和愛立信已經確立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第三名將在阿而卡特-朗訊(下稱阿朗)和諾基亞之間産生。

  蘇立説,諾基亞的目標是做行業前二。

  有意思的是,蘇立擔任諾基亞CEO後的第二年,諾基亞就實現了上述目標,不過採取的手段是吞併阿朗。

  4月15日,諾基亞宣佈,“已與法國電信設備製造商阿爾卡特-朗訊簽署諒解備忘錄,以156億歐元收購後者”。

  根據兩家簽署的諒解備忘錄,諾基亞將提出要約,全額收購阿朗已發行的證券,並在法國和美國以公開換股要約的方式進行合併。以諾基亞2015年4月13日收盤價7.77歐元計算,經過完全稀釋後,全股票交易對阿朗的估值為156億歐元,成為近年來全球通信設備商中規模最大的重組案。

  目前,雙方董事會均已通過了合併計劃,預計公開換股將在2016年上半年啟動並完成。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2014年,愛立信在全球無線網路設備市場佔據25.7%的份額,排名第一;華為佔據23.2%的份額,排名第二;諾基亞和阿朗的市場份額分別是15.8%和11.4%。以此計算,這兩家公司合併之後,市場份額超過了愛立信和華為,位居無線設備市場第一。

  不過,市場對於此次巨頭合併的看法較為謹慎。多位業內專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均表示,通過此次收購,諾基亞可以提升産業規模和增強産品線實力,但由於這是兩家巨頭之間的合併,未來新公司的整合難度系數很大,如何配置資源、解決企業文化衝突、處理好裁員問題等都將影響著公司的成敗。

  專注網路通信

  由於時代的變革和本身的戰略失誤,曾經最為輝煌的手機業務成為諾基亞的拖累。

  2013年9月,諾基亞將設備及服務業務部門以72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微軟。當時,業內就分析,諾基亞將把通信作為下一步發展的重點方向。

  因為在公佈售賣手機業務之前,諾基亞剛剛用17億歐元收購了西門子手中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公司(下稱“諾西”)的所有股份(50%)。

  諾西成立於2007年4月1日,由諾基亞的網路事業部和西門子負責固定與移動網路的電信運營相關業務合併而來,作為電信基礎設施供應商,為150多個國家提供互通互聯服務。

  售出手機業務後,諾基亞剩下了諾西、Here地圖業務、研發部門和專利組合,以及54.4億歐元的現金。

  如今,諾基亞又耗156億歐元鉅資將同為巨頭的阿朗收入囊中,其要成為全球最大網路設備商的決心和野心可見一斑。

  據了解,合併完成後新公司仍稱“諾基亞”,阿朗的名字將成為歷史。不過,新公司會延用阿朗貝爾實驗室品牌開展與網路相關的研發。新諾基亞公司總部位於芬蘭,其戰略業務部門和主要的研發中心將設在法國、德國、美國和中國等地。

  合併後,諾基亞網路産品線進一步豐富,除了優勢的移動網路業務外,還將吸納來自阿朗無線、光纖和IP網路業務,尤其是IP路由、固網接入方面,阿朗市場優勢非常明顯。

  在新諾基亞人事架構中,芬蘭企業家李斯拓(Risto Siilasmaa)將被任命為公司董事長。同時,阿朗將獲得新諾基亞董事會9或10名董事中的三個席位,其中一位將擔任副董事長。阿朗原有股東將持有稀釋後的新公司33.5%股份,諾基亞股東將持有66.5%的股份。

  “我堅信這是一項在正確的時間進行的一項符合市場邏輯的、正確的交易。”即將擔任新諾基亞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的蘇立表示,諾基亞和阿朗雙方的技術力量具有強互補性,産品組合全面,這將為物聯網以及向雲技術的演進奠定基礎。合併後,雙方將集合諾基亞、阿朗的研發力量,聚焦于下一代的網路技術和服務研發。

  另據外媒4月23日報道,諾基亞目前正尋求出售其陷入虧損的Here地圖業務,並吸引蘋果、阿里巴巴集團、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爭相接手。在出售地圖業務之後,諾基亞將專注于網路設備業務,從而更好地與華為和愛立信競爭。

  不得已之舉

  在睿信致成管理諮詢公司合夥人、電信分析師王丹青看來,諾基亞選擇與阿朗合併是不得不做之舉。“要知道,在二者合併之前,通信市場的五大企業已經分化為三大陣營:華為和愛立信屬於第一陣營,阿朗和諾基亞屬於第二陣營,中興則屬於第三陣營。因為電信行業的馬太效應非常明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所以,如果還是繼續各自為戰,那麼,諾基亞和阿朗的市場地位將會被華為和愛立信進一步蠶食”。

  “選擇合併,至少有了規模效應,有了競爭的機會。”王丹青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從公司的戰略角度看,合二為一是競爭的需要和生存的必然選擇。

  這點可以從各公司2014年財報披露的公司營收中略知一二。五大設備商2014年財報從高到低排名依次為華為、愛立信、阿朗、諾基亞和中興通訊,收入分別為465億美元、293億美元、159億美元、154億美元和131億美元。諾基亞合併阿朗,意味著新諾基亞的營收排名超過愛立信躋身第二。

  “這不是一項輕易的決定,無論對諾基亞還是阿朗。”對於這項交易,諾基亞董事長李斯拓也坦承,自2013年夏季,諾基亞完全收購諾西後,就開始探討與阿朗合併,中間斷斷續續進行了兩年。在考慮了多種可能性後,最終決定合併。

  李斯拓稱,諾基亞也可以自己投入時間和資金,但與阿朗合併,“可以獲得必要的技術拼圖,相對其他選項,也可以贏得時間窗口”。

  另外,一位不願具名的電信工程師在與記者聊天時説,從業務角度看,諾基亞合併阿朗確實能夠達成優勢互補。“雖然二者的業務有諸多重合的地方,但相比之下,移動寬頻與IP和傳輸的互補優勢更強”。

  據介紹,諾基亞在網路業務上專注移動寬頻,所以在針對運營商的銷售中,IP及固網傳輸是其業務缺失的一環。而這塊業務卻是其他競爭對手重要的業務收入,所以補齊這一業務缺失,形成針對運營商業務端到端的合作,一直是諾基亞在網路業務上做大做強的方向。而阿朗則在IP路由、IP傳輸、固網接入等業務領域有著雄厚的技術實力和排名前列的市場份額。

  “諾基亞收購阿爾卡特-朗訊,借助後者強大的無線業務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將增加諾基亞解決方案與網路(NSN)在全球無線基礎設施市場上的份額。”易觀智庫分析師朱大林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阿爾卡特是美國兩大運營商Verizon、AT&T最大的設備供應商,合併後,諾基亞將獲得兩大運營商的後續設備供應。

  這點在諾基亞宣佈合併的新聞稿中也有提及:“合併後,公司的目標市場比當前諾基亞單獨的目標網路市場擴大了大約50%,目標市場規模從大約840億歐元增至約1300億歐元,從而為諾基亞帶來了更強勁的增長前景。”

  “充滿了風險”

  但是以上的這些都僅僅是這項交易所呈現出的樂觀的一面。一些分析師甚至認為,這項交易“充滿了風險”。

  “作為一名分析師,我看到的更多是風險而不是機遇,在過去的五六年中,我們一直在等阿爾卡特實現承諾,所以對於這次是否能成功,我們的態度更加謹慎。”法蘭克福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常務董事Matthias Hellstern言辭犀利。他表示,阿爾卡特公司在2006年與美國朗訊公司合併後一直在努力尋求重生,它也許會花更長的時間達到諾基亞的期望。

  Hellstern認為,一個芬蘭、德國企業收購美國、法國合資企業,也許會面臨很多挑戰。

  追溯歷史可以發現,諾基亞和阿朗確實是“情況複雜”的公司:一方面,諾基亞和阿朗,原本都屬於合資公司。諾基亞也就是此前的諾西,是諾基亞與西門子2006年成立的合資公司,而阿朗則是由美國的朗訊科技以及法國的阿爾卡特合併而成;另一方面,兩個公司本身又收購了許多網路資産。比如,諾基亞收購北電的CDMA業務,而北電的WCDMA業務就賣給過阿朗;諾西此前為了進入美國市場又收購了摩托羅拉系統設備的無線部門。

  這些因素讓兩家公司都經歷了漫長的整合期,並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諾西曾進行過萬人規模大裁員、壓縮成本,才勉強回歸盈利線。而阿朗一直到去年底,都還在進行戰略轉型。

  事實上,在記者的採訪中,多位專家都表達了對諾阿整合複雜性以及難度的擔憂。

  “如果是大魚吃小魚的話,整合相對容易,但諾基亞和阿朗都是巨頭,而且本身內部文化、環境等就比較複雜,整合之路比較艱難。”德國電信諮詢公司中國區高級顧問譚炎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二者在資本層面的整合可能相對容易,但在文化、管理、人員和體制等諸多方面都面臨難題。

  王丹青則表示,儘管兩家公司在無線和有線領域各有側重,但有存在多個産品線重合,産品線整合難度大,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法國政府對於收購後的就業問題高度關注,如果需要法國政府通過這項交易,那麼,諾基亞必須放棄大規模裁員的計劃,而這將會使短期內費用開支負擔增大。

  長江證券發佈研究報告認為,諾基亞和阿朗作為多年的競爭對手,分別紮根于亞洲和北美市場,在技術及管理方面均有較大差異。此前Nortel(北電網路有限公司)收購案例已表明,此類跨國收購需要較長的整合期。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兩家公司還將維持各自為戰的局面,很難在業務層面形成實質性的融合。

  或給對手機會

  那麼,這個近年來通信業最大規模的重組案會給行業以及其他競爭對手帶來哪些影響?

  譚炎明認為,總體而言,華為、新諾基亞與愛立信將形成較為穩固的業內三足鼎立的態勢,而在局部市場,新諾基亞與愛立信之間的競爭將更趨激烈。

  “電信設備市場有個規律,存量市場會帶來增長空間。未來,在北美市場上,將會形成愛立信和諾基亞兩家局面。”譚炎明表示,相比之下,歐洲市場則不會有明顯強者。由於愛立信、諾基亞都屬於本土廠商,華為在歐洲也早已立足,歐洲市場將會形成“血拼”局面。

  王丹青則認為,如果二者合併後能夠消除阻礙,尋找到新的增長點,那麼改寫行業格局還是有希望的。不過,這段整合期會給競爭對手以機會。

  業內人士預計,如此複雜的合併,即使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整合之後,內部消化保守也再需要1年以上的時間。也就是説,諾基亞需要有至少兩年的整合期。而這段時間對於其他廠商,尤其是中國廠商是絕佳的機會。

  “華為、中興等中國廠商以研發工程師紅利為核心的綜合成本優勢依舊明顯,中短期內,國外廠商無法扭轉這一主要競爭劣勢;從市場角度判斷,愛立信、諾西之前的優勢市場如北美、日韓均已完成大規模4G網路部署,而中國、巴西等新興市場4G建設的展開客觀上使得中國廠商的份額必然擴大。”長江證券判斷。

  電信評論家、飛象網CEO項立剛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合併後的新諾基亞也只能達到抱團取暖的效果。“首先,雖然新公司的佔有率變大了,但本身就是原來兩家公司的佔有率合到一起了而已,並沒有本質的改變。如果新諾基亞想要改變現有的行業格局,對華為形成衝擊,首先要做好內部整合,解決自己的問題;其次是在研發上有所突破,提高自己的研發實力。”

  “隨著優勢地區市場地位的確立,近年來,華為、中興已逐漸放棄低價策略,轉而追求利潤的提升。而此次收購後,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或將加速競爭環境的優化,促使餘下幾大廠商在規模與收益之間需求更好的平衡,推動行業總體盈利水準的提升。”長江證券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