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公司新聞 > 正文

字號:  

穿布鞋的馬雲:決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個節點

  • 發佈時間:2014-09-16 07:2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晶

  2009年年底我從央視辭職後,走上了與馬雲一樣的創業征途。在決定離開央視前的那年9月份,我參加了阿里巴巴的網商大會,跟馬雲在西湖邊的凱悅大酒店吃飯時,我告訴他,我要離開央視創業了。

  他説:“啊,你搞大了!”我説:“你做了一個淘寶網站,是淘物質的東西,我要做一個網站淘大腦裏的經驗和智慧,你看我這個東西還沒有物流,一點兒也不麻煩。”他沒有過多評論,只是説他正在部署雲計算的事情,説下一個五年一定是雲計算的時代。

  今天我寫這本書時,離那個時間點已近五年了,雲計算已經成為今天最熱的詞。現在看來當時他腦子裏想的東西與我腦子裏想的東西相差十萬八千里,他説的我根本聽不懂,我説的完全跟他不在一個層面上。其實媒體人很多時候真的聽不懂那些業界人士的話,他們往往從最淺層的角度進行大眾化的闡釋。

  但是,馬雲的創業的確給了我最直接的啟發和激勵。我是文科出身,根本與技術無緣。當時在網路成功的王志東、張朝陽丁磊馬化騰史玉柱李彥宏都是與電腦相關的理科專業出身,與網際網路密切相關,他們在網際網路的成功是跟我這樣的人完全沒有關係的一件事情,我熟悉的柳總也來自科學院,做的也是我很陌生的IT領域的業務。

  所以,即便技術領域的創業十分讓人羨慕,我也覺得是一件跟我無關的事情。就算我眼睜睜地看到了電視行業的衰退,也沒有辦法走到網際網路這個行業。但是,作為英語教師並且不懂技術的馬雲在網際網路的成功,則讓我徹底改變了這個想法,我覺得學英語的可以做網際網路,我學中文的也可以一試。

  我真正認識到馬雲的價值是在創業後。在創業初期那些比較難熬的時刻,我常常在網上看他關於創業的演講,發現自己以前根本沒有聽懂,或者説只是字面和語句上的懂,只有自己身處水深火熱的創業中時,他的關於融資、關於團隊、關於管理、關於談判、關於失敗、關於企業願景、關於企業文化、關於戰略、關於人才等這些,我才真真切切地聽到了心裏。

  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演講,在我創業艱難時給了我力量。與此同時,我深切地意識到,許多東西我們也許看似聽懂了,其實沒真懂。想當年也就是離開央視前,我興致勃勃地告訴馬雲的那個網站,其實上線不到三周我就關了。原因是我對網際網路技術完全沒有判斷,只是憑著一腔熱情就開工了,當時點對點視頻和音頻技術根本不可能支援客戶所需要的服務。就算過去了四年多的現在,那個技術對一個創業公司來説依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創業上,我與馬雲的差別是螞蟻和大象的級數,我在生存狀態撲騰,而他在佈局雲端,讓他解決我創業中的問題如同用高射炮打蚊子。所以我創業後儘管一年中有幾次機會可以見到他,但很少請教他,因為覺得這麼小的問題一定浪費他的時間,也肯定入不了他的眼。

  而不懂技術又在網際網路中創業的我又只熟悉他,於是,我就把《贏在中國》的節目再找出來看,搜他在各個場合關於創業的演講,看阿里巴巴的各種書和報道,期望從中找到我需要的東西。我找到了一些想要的,但花了大量的時間,如同沙中淘金,因為他的報道太多了,關於他的書近百本。

  我在想,馬雲已經是一代青年的創業偶像,一定有更多的創業者像我一樣希望了解關於馬雲創業的商業智慧,而他的那些智慧都是在阿里巴巴生死存亡的那些關鍵節點上歷練出來的。所以我想,如果認真梳理一下阿里巴巴15年的歷史,我們一定可以歸納出對創業者有益的東西,可以節省創業者大量的時間。

  為此,我邀請了媒體人李翔與我一起點評這些關鍵節點。我從創業者的角度點評,李翔從媒體人的角度看。因為馬雲的創業從一開始就像一個啟蒙運動一樣,需要教育用戶使用網際網路、相信網際網路,所以我們看到,他可以説是在最重要的節點上都有媒體報道、媒體開道,媒體的角度一定是一個很精彩的角度。

  我希望這些點評可以把馬雲和阿里巴巴還原到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去,而不是看著今天已經成功的馬雲,去神化他在某個歷史階段的選擇和判斷。在許多關於馬雲的書中,不乏各種溢美之詞,更多的是神化。那些文字讓創業者與馬雲離得十萬八千里,那些文字讓所有有夢想的人根本不敢上路,那些文字讓我們覺得馬雲遙不可及,真的是傳奇,似乎就是外星人。

  我在想,如果不是我有機會與馬雲很熟,而是通過看那些神化他的書,我很難獲得改變人生軌跡的力量。我希望本書寫的馬雲是一個接近真實的馬雲。1995年,《東方時空》的樊馨蔓跟隨馬雲所拍攝的專題片《生活空間 書生馬雲》中有一句旁白,大體意思是説馬雲在到處推廣中國黃頁受阻的當晚,坐在車上時沉默無語,街道的燈光反射在他臉上,讓他顯得有些感傷。

  2005年我找他做《贏在中國》的評委時,他跟我講了當時闖蕩北京的生活,還睡過地鋪,他説離開北京時自己發誓説:“北京,我一定會回來的!再回來時北京一定不能這麼對待我!”他説這兩句話時的眼神我現在還記得,很是傷感,很是激動,儘管當時咖啡廳裏的光線很暗,我似乎還是看到了他沒有流出眼淚。那樣的眼神更加促使我把《贏在中國》這個節目做好,真正傳達創業者的心聲。

  《贏在中國》主題歌《在路上》的歌詞是我寫的,其中有一句是:“路上的心酸融進了我的眼睛。”我想,這句話是因為看了很多馬雲這樣的眼神才浮上心頭的吧。

  我之所以寫這兩個場景,是因為我想表達:他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凡人。他的傑出:是因為他看到了,並相信未來;是因為他相信了,還和一個團隊一起去身體力行了;在身體力行中面對許多艱難時還不放棄。他曾説,即便是下跪也要把網際網路泡沫跪過去。我不相信成功學,但我相信做到這幾點的人都可以成功。

  我是學文學的,在本書裏我基本上就用大白話來表達我的看法,因為我不希望任何文采——當然創業中也沒有太多時間講究文采——把一個有血有肉的馬雲寫成某種傳奇或者神話,那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

  馬雲的司機説,馬雲現在基本上就是穿布鞋,去一些正式場合才會換上皮鞋,但見完後回到車裏,馬上又換回布鞋。這段話我一直都忘不掉,原因也許是這個場景非常能體現馬雲的狀態。布鞋舒服隨性、平實且透氣,是一個人最能掌握自己,並且可隨時急行還不損腳的狀態。布鞋是馬雲的常態人生,皮鞋只是他人生某些必不可少的點綴。所以本書取名《穿布鞋的馬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