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內外棉價差縮小 棉花需求端或繼續惡化

  • 發佈時間:2015-12-31 08:5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臨近年末,回望今年國內棉花市場,不論是7、8月份新疆高溫造成的棉花産量和品質雙降,還是內外棉價差持續縮小,都無法阻止新棉價格陰跌。關鍵點主要在於紗和終端紡織品服裝需求的雙重下降。

  紗線消耗受制于棉花品質、化纖替代及進口紗競爭

  紡織行業升級,産品結構調整,優劣棉花需求分化加大

  當前,國內市場認可的雙28及以上優質棉産量和佔比下降,截至目前,新棉中28-32mm僅佔檢驗總量73.96%,馬克隆值C2級佔檢驗總量的38.53%,而去年這兩項指標分別為86.37%和14.68%。國內紡企由於産業升級,産品結構調整,主流産品越來越趨向精梳中高支,對優質棉花的需求增加,劣質棉花銷路變窄。此外,由於進口棉配額延續89.4萬噸的限制,內外棉價差持續縮小,截至上週五,CCI指數3128B級與FCI指數M級1%關稅下折人民幣價格的價差只有1329元/噸,外棉價格優勢下降。因此,國內有限的優質棉用於生産中高支等利潤較好的品種,劣質棉花供大於求,優劣棉花需求分化明顯。

  化纖成本大幅下降,快時尚漸成主流,化纖對棉花替代增加

  以滌綸短纖為例,其價格走勢受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影響顯著,滌綸短纖價格已經跌破2008年低點並繼續下探,純滌紗庫存壓力增大,降價促銷普遍存在,棉滌價差由5月初的5400元/噸攀升至當前的6600元/噸,滌綸短纖對棉花替代增加,混紡紗成為紡企轉型的選擇。此外,快時尚服裝品牌受到消費者青睞,與傳統的慢時尚服飾相比,其布料中化纖材質比例很高,這也是棉花消費萎縮的原因之一。

  進口紗增速有望放緩,但仍在增長

  進口紗自2012年起呈爆髮式增長,由2011年的90.3萬噸,躍升至2012年的152.6萬噸,2015年1—11月進口紗數量已創下歷史新高215.9萬噸。進口紗的價格優勢一方面來自原材料棉花和紡織企業人工成本低,另一方面受益於出口國的貨幣貶值。未來人民幣貶值是大概率,隨著內外棉價差進一步縮小,進口紗原料成本優勢會降低,但是東南亞紡企的人工成本將長期大幅低於我國。

  同時,出口到中國的進口紗品種構成正在變化,精梳單紗在進口紗中所佔的比例不斷提高,2015年基本保持在20%以上,同樣,30-47支精梳單紗在進口精梳單紗中所佔比例也在提高,尤其是印度出口到中國的精梳單紗中30-47支的比例高達67%。可以推測,未來進口紗會進一步蠶食國內中高支精梳紗的市場份額,進口紗全面搶佔國産紗市場的局面已悄然來臨。

  紡織品服裝消費步入寒冬期

  2010年以來,我國服裝産量和紡織服裝、服飾業銷售收入,利潤額同比增速等指標持續走低,而産成品庫存卻大幅攀升,庫存價值由2010年年初的420億元,增長近1.5倍,至今年10月底達1035億元。出口方面,2011年後我國成衣出口金額增速放緩,2015年除2月份外,其他各月份同比均呈負增長,而且成衣出口中化纖製衣比例增加,棉制針織成衣負增長,棉制梭織成衣的增長速度也遠落後於化纖制梭織成衣。

  紡織品服裝內外消費均出現大幅下滑,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及全球經濟形勢欠佳,需求不振,同時也因為印度、越南等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激烈競爭。例如,今年1—11月,越南紡織品服裝出口至美國同比增長11.7%,而且兩國簽訂了TPP協議,未來越南對美國出口稅率會下降至零;印度政府于11月重新制定了商品退稅率標準以刺激出口,並且不排除未來會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國內紡企處境可謂“屋漏偏遭連陰雨”。

  總之,棉花需求端問題嚴重,後期可能還將繼續惡化;而供給端的“巨無霸”——國儲棉的消化歸根到底還要依賴下游需求的好轉。在經濟走出底部之前,紡織行業能做的恐怕也只有通過産業升級、結構調整等手段保存實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