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轉基因政府態度正逐漸轉變 12個一號文件6次提到

  • 發佈時間:2015-02-04 07:36: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巾坷

  轉基因變奏

  轉基因食品利弊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昨日解讀《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時表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一點是明確的,農業轉基因産品的市場不能都讓外國的産品佔領。而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這是近九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轉基因技術,種種跡象顯示農産品轉基因發展節奏正在轉變。

  政府態度轉變

  “中國在轉基因領域起步較早,雖總體上跟發達國家的研究水準有明顯差距,但在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等領域處在世界領先水準。中國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人多地少,農業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約束越來越強,在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方面我們不能夠落伍,這一點是明確的。”韓俊説。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從2004年至今的12個一號文件中,“轉基因”6次被寫入文件。2007年首提嚴格執行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2008年強調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09年和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進轉基因科技重大專項,培育新品種産業化;2012年則強調進一步實施重大專項,提出了“分子育種”這一與轉基因相近的説法。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等專家認為,六次提轉基因技術傳遞的正是中央持續鼓勵轉基因科研、探索其商業化道路的信號。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商務部特聘專家、農業部農産品市場流通專家洪濤指出,從執行標識到啟動科技專項,再到培養新品種,直到目前科學普及,中央對轉基因的態度正在逐漸轉變,由開始的研發、培育轉向現在的科普,在逐步為將來的轉基因産業化鋪平道路。

  著眼糧食安全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智慧財産權處處長寇建平此前就曾表示,中國糧食産量增速不夠,需要發展轉基因。“因為種植轉基因玉米,十餘年間美國的玉米單産就提高了50%;在阿根廷,糧食平均增産38%;在南非、印度,因為種植轉基因玉米和棉花,很快從這些作物的進口國變成出口國。而在這些領域中,中國越來越弱。”

  雖然中國糧食總産量已實現“十一連增”,但不可否認,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已成為當前中國糧食市場的基本格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進口穀物同比增長近34%,創歷史新高。包含大豆在內的中國統計口徑的糧食,進口突破9000萬噸——這幾乎相當於澳大利亞和法國在2012年糧食産量之和。

  洪濤表示,以前我國糧食增收主要依靠施肥、超采地下水等一些透支耕地的手段實現,目前耕地的生産能力已經接近極限,未來糧食增産主要將依靠科技創新,而轉基因是生物科技的革命,是目前農業科技中最重要的一項技術,對於糧食實現增産、保障糧食安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東方艾格分析師馬文峰也坦言,除了産量外,轉基因在抗蟲害、抗乾旱、抗鹽鹼等方面都有優勢,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發展不可能繞開轉基因技術。

  風險整體可控

  韓俊介紹,我國現在已經批准進行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木瓜,同時,批准進口了一些國外的轉基因農産品,主要是大豆、油菜籽、棉花和玉米。去年我國進口的大豆超過7100萬噸,大部分是轉基因的大豆。

  事實上,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不斷被一些發展中國家超越。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前所長、研究員黃大昉介紹,1997-2001年,我國大力推廣轉基因抗蟲棉花,種植面積居世界第四,在之後的2003年、2006年,我國轉基因作物面積先後被巴西和印度超越。截至2014年,我國轉基因作物仍限于棉花和少量番木瓜,總面積約390萬公頃,與南美巴拉圭種植面積相當,並列世界第六。

  一位接近益海嘉裏的人士表示,從國內整個食用油行業來看,目前還是以轉基因為原料的食用油品為主。 轉基因作為原料,比如大豆、菜籽,但經過精煉後,食用油中不含轉基因。基因已經以蛋白片段進入了豆粕中,再者是沒有一個權威調研證明轉基因不利。中國土地耕地面積有限,食用油的原料農作物産量近年還出現下滑,以大豆為例,目前已經嚴重依賴從國外進口的轉基因品種。因此如果過於強調轉基因,反而會引起消費者的恐慌和誤解。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也認為,目前我國從國外進口一些轉基因農産品,但轉基因作物種植很少,除了棉花外,基本還沒有實現商業化,因此還不用過分擔心基因污染問題。與傳統作物相比,轉基因作物確實存在一定風險性,但是通過正規篩選和管理的轉基因作物或産品安全還是有保障的。(北京商報記者 王曄君 張茜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