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消費體驗 > 正文

字號:  

住在燕郊的北漂心聲:北京不是家 燕郊也不是

  • 發佈時間:2015-05-11 09:2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謝淩宇

  何鑫每天下午6點左右來到郎家園,乘坐930路公交,去往燕郊的家。這是北京直通燕郊的第一個公交線路,擁擠依舊。每次他要排隊等上四五十分鐘,才能有一個座位,一般晚上7點半左右能到家。

  何鑫1992年開始在北京上班,燕郊、北京兩地跑,起初只能坐火車。後來在930路公交開通後,諸多公交線路陸續開通,讓燕郊逐漸地“靠近”北京。進入燕郊的不光是單位,而是一個個人,物價也開始向北京看齊。曾定位為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燕郊大力發展房地産業,人越來越多、房子越來越多……“人口劇增,特別是轉向房地産後,很多東西都跟不上了。”何鑫説,燕郊的土地空間迅速被房子擠佔。這裡成為在北京“安家、子女教育”等碰壁者的首選之地。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將要推出的背景下,燕郊還將離北京更近,地鐵平谷線將過道燕郊,徐尹路(燕郊段)潮白河大橋也已開始施工,燕郊終於要跨越“潮白河”,與北京聯繫得更緊密了。但何鑫卻充滿憂慮:京燕之間交通的改善,或將有更多的人涌入燕郊,將會蓋起更多的房子,産業會更加空心化。“燕郊人沒有歸屬感。”何鑫説,他便是其中之一,他不是北京人,也不是燕郊人。因此,有些居住在燕郊的人,卻總想要離開。

  擁堵的交通

  老梁不去排隊已有1年半了。因為替女兒排隊候車,他曾經被媒體稱為排隊老爹。老梁名叫梁耀軍,4年前和老伴從內蒙古赤峰來到燕郊,照顧在京工作的女兒。那時北京的房子很貴,老梁拍板在燕郊一個小區買了一套房子。女兒小梁過上了“在京工作、住在燕郊”的生活。

  小梁那時在金融街上班,小區外有直通國貿的公交814路。小梁坐車到國貿後還要換乘地鐵,來回要4個小時甚至更久。為了讓女兒多睡會兒且上車有個座位,老梁成為當時高峰時段200多米排隊大軍的一員,隊伍裏大多數是和他一樣的老爹老媽。

  去年3月,老梁給北京市長寫了一封信,建議在暫時沒有開通城際輕軌的情況下,利用現有鐵路進行有效過渡,增開早晚高峰城郊通勤列車,分流公共交通壓力。雖然這封信沒有的得到具體回復,但在今年1月,往返燕郊和北京的動車組正式運作。

  可是動車組“由熱到冷”,客流量不斷減少,2月1日正式停運。老梁分析認為,動車組的時間設置不太合理,早上發車有點早,且乘客由住處到火車站沒有接駁公交,有所不便。於是當原動車組由快車代替,繼續通勤時,老梁給三河市長寫了一封信,建議解決公交接駁等問題,留住通勤臨客。目前也還未有回復。這讓老梁有點不滿意:北京積極開通臨客,三河卻不怎麼熱心。

  何鑫對北京和燕郊之間交通的改善更多的是憂慮。因為道路一直在建設,坐車卻從沒痛快過!何鑫説,現在路越修越多,卻同樣塞車:高峰期大北窯塞車、迎賓路口塞車、燕靈路口塞車、結研所塞車、八王墳塞車……

  燕郊的城市路網跟不上來,內在的道路迴圈系統比較差。燕郊當地的政府也沒想到會發展這麼快,一到交通高峰期,燕郊區域內就擁擠不堪。

  分割的醫保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醫療先行的背景下,去年5月,燕達醫院加入朝陽醫院醫療聯盟,並成為朝陽醫院河北院區,朝陽醫院派專家常駐,另有專家週末坐診。同在去年,燕達醫院成為京冀醫保互通的試點醫院。

  往返于北京和燕郊兩地的居民,是燕達醫院經營院長吳亦鳴的“爭取對象”。燕達醫院是一家民營醫院,這家醫院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北京在職、燕郊居住”的人員達30萬,他們享受著北京城鎮職工醫保,是燕達醫院的京冀醫保互通試點的主要針對人群,他們在燕達醫院看病,並在這裡即時報銷。

  試點之路並不平坦。

  河北省衛計委醫政處處長姜建明曾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京冀雙方政府都很積極。經河北省衛計委、財政廳審核批准,燕達醫院去年已正式轉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以鬆綁在接入醫保方面的限制。

  不過,北京市人社局曾有顧慮,比如醫保總額控制,北京醫保患者在河北進行醫治,對醫保的開藥收費可能難以做到和北京一樣嚴格,對病人的醫治費用的可控性可能會稍微差一些。另外由於北京和河北的整個醫療項目,包括藥品等價格並不統一,報銷數額可能不同。

  在今年2月3日,醫保互通終於有了突破。這天,北京人社局下發文件,其中顯示“北京市參加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人員在京冀接壤的河北地區居住的,可按照北京市醫療保險異地就醫政策在河北省的定點醫療機構實現就近就醫,並享受北京市醫療保險待遇。”

  此政策出來後,在上述醫療機構範圍內的燕達醫院接到的諮詢電話多了:“能不能即時報銷?”如果對方是北京醫保患者,答案是否定的。據此政策,他們在燕達醫院就診、住院,仍不能實現即時結算,需要先辦理異地就醫,出院後再拿著票據到北京醫保單位報銷。

  這在燕達醫院工作人員看來,並不怎麼方便。去年9月,63歲的田慶玲讓突發腦梗的老伴入住燕達醫院,進行治療。他們住在北京城區,離宣武醫院較近,那裏神經內科的醫療水準高,但沒有床位,住不上院。

  住院前,田慶玲沒少“折騰”:先去北京醫保單位填表,後到燕達醫院蓋章,再交回醫保單位檢查,回復後再到燕達醫院辦理醫保流動手續……所幸老伴的單位提供優待,派人拿著單位公章跟著她,到哪兒需要蓋章,馬上填表就蓋,省去很多麻煩。就算如此,她還是花了兩天才辦好異地就醫手續。

  在去年與天壇醫院合作後,燕達醫院還在尋求與北京中醫院、兒研所合作。其面臨的一個問題:蛋生雞,還是雞生蛋?有醫院想合作,顧慮在於,專家派過去,有足夠多的患者嗎?如果患者不多,本就資源緊張的專家豈不浪費了?

  吳亦鳴透露,燕達醫院在病床方面還存在資源閒置,曾想引進更多朝陽醫院的專家,但因沒有足夠多的患者,一些專家未能前來。

  先有足夠多的患者,還是先有足夠多的專家?這道難題,吳亦鳴還沒解開。

  劇增的學生

  “朝陽醫院的一個專家在燕達醫院坐診,我才敢把自己的親戚送去看病。”王靜説,燕郊本土居民可能會選擇當地的醫院看小病,大點的病還是會去北京,這是普遍現象,“也有在燕達看的,確實有專家。”

  王靜是燕郊某房地産公司的策劃經理,對醫療暫沒有太多的關注,“醫療是未來的事,教育卻是當下的事。”

  她于2012年在燕郊買了房,此前她已在北京工作10來年,購置了一居室。

  那時北京各區的積分落戶政策還沒出來,王靜還沒有北京戶口,已開始謀劃小孩的教育,“未來高考怎麼辦?”後來她選擇在燕郊買房落戶。奔波北京國貿、燕郊兩地倆月後,王靜覺得太累,剛好燕郊一房地産公司有個工作機會,於是辭職加入。

  王靜發現,在買房的客戶中,基本分為兩類:安家、教育。工作在京,首次在燕郊購房的客戶佔總客戶量的65%,而加上二次在燕郊購房的,超過90%。

  燕郊曾實行買房落戶、落戶後上當地公立小學的政策,讓很多北漂紛紛來到燕郊購房。

  燕郊的私立幼兒園不斷增加,公立小學的教室裏人滿為患,一個班80人的報道不時見諸媒體。

  擁有教育資源,成為部分燕郊樓盤的一大優勢,王靜所在的房地産公司就是此例。這個樓盤承擔原有一所公立小學的擴區代建任務,住戶的小孩享有優先入學權。另外,這個樓盤還配備了幼兒園、初中和高中,加上小學,可容納學生四五千人。

  王靜分析説,2008年、2009年剛需客戶的置業高潮,帶來現在的就讀高潮。而2013年的置業高潮,或將在距其三四年後再次帶來上學高峰。王靜覺得,除了一些高端消費需要去北京外,燕郊已能滿足生活居住等需求。她已自足於現在的燕郊生活。而讓她高興的是,公司樓盤附近的潮白河大橋終於動工,順利的話或將在一兩年內完工,北漂們去北京工作將有更大的選擇範圍,“房子將更好賣。”

  何鑫卻顯得更為憂慮。在他看來,燕郊與北京交通的進一步便利,將可能導致更多的人涌入燕郊,房地産繼續壓縮土地,燕郊未來發展空間更加窘迫,“睡城”將進一步成為現實。

  老梁還有在北京租房子的想法,他心疼女兒長期奔波:“相比別人,女兒坐車已經不算累了,從始發站到終點站,中間不倒車,算是最近的距離,但來回四五個小時,機械也有疲勞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