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消費 > 消費體驗 > 正文

字號:  

洋蔥防流感斷食排毒 微信科普帖到底靠不靠譜

  • 發佈時間:2014-11-28 08:3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吳月輝  責任編輯:時習

  眼下,微網志、微信“朋友圈”裏有關養生保健、食品安全、生活常識之類的科普帖越來越多。這些資訊,有的讓人耳目一新,也有的顛覆人們以往的認識。但是,如果當你針對其中的某些帖子,查詢相關權威資料及請教專家後,會發現其內容大多並不科學。

  那麼,微信朋友圈科普帖到底靠不靠譜?應該如何提高科普帖的科學性?人們應該如何分辨其真假?請看本篇報道。

  ——編 者

  反方:

  看起來“像真的”,可事實並不是這樣

  “房間裏擺放洋蔥可防流感”,這條預防流感的所謂民間偏方曾一度在微信朋友圈裏被頻頻轉發,並有不少人親身嘗試。

  事實果真如此嗎?對此,有專家表示,洋蔥確實對人體有益,但僅放在室內就能預防流感,沒有科學依據。洋蔥類似于植物類殺菌劑,裏面的含硫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癌的作用,可前提是有效成分被人體吸收且達到一定劑量。因此,在房間內擺放洋蔥預防流感,除了聞點氣味,起不到防治作用,更多的是一種心理安慰。

  類似這樣沒有科學根據的偽科普帖在微信朋友圈和微網志中還有很多。比如,“驅蚊花露水含農藥避蚊胺成分”“黑色條牙膏有化學毒性”“把牛奶和可樂混在一起喝就會得胃結石”“癌症治療拒絕手術化療”……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帖子迷惑性很大,普通人難辨真假。

  在北京工作的魏敏就曾深受其害。一次她在朋友圈看到關於“斷食排毒法”的帖子,就決定親身試一試,結果“早上開始沒吃飯,到下午就餓得腿發軟,感覺就要暈過去。”其實,專家早指出,即使斷食,必須經過準備,在專業營養顧問的陪同指導下逐步進行。“可這些注意事項帖子裏並未提及,像我這樣一點不懂的人只有按帖子裏説的做,事後想想覺得自己真是好盲目!”魏敏説。

  身為媒體人的王雁表示,她本人經常被親戚朋友們“科普”:“快別用微波爐了,會致癌!”“小孩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發育”這些看起來“像真的一樣”的偽科普帖常常讓她哭笑不得。

  不僅是普通的老百姓,一些從事科學或醫學工作的專業人士也常常受到假科普困擾。 “有段時間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在微信裏給各種帖子辟謠。可是,同樣的話題改頭換面一下,人們還是會繼續轉發,總有人相信。”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協理事長劉嘉琪説,“有些帖子完全違背科學或醫學常識,如果真相信,很有可能耽誤事而最終釀成悲劇。”

  正方:

  也有不少權威的科普帖讓人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儘管微信朋友圈中的偽科普帖很多,但也有不少權威的科普帖讓人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最近,美國導演克裏斯托弗·諾蘭的新片《星際穿越》在中國各大影院熱映,引發了一輪觀影狂潮。在被電影中恢宏的視覺效果震撼的同時,很多影迷也表示片中大量物理學知識以及拗口的科學專業詞彙很“燒腦”。

  作為諾蘭的忠實粉絲,顏昊在影片上映第一時間就到影院觀看。儘管深知諾蘭電影一向以“燒腦”著稱,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這部《星際穿越》的難懂程度還是超出了他的想像。

  “當時很多地方都沒看懂。後來恰巧看到朋友圈裏在轉發一篇名為《〈星際穿越〉你真的看懂了嗎?惡補天文地理》的電影科普解讀帖,裏面把電影裏涉及的蟲洞、黑洞以及時間空間的相關概念講述得通俗易懂,讓人一下子開了竅。”顏昊説。

  因為有過親身經歷,程晨在看到《魚刺卡住你做對了嗎?》這個帖子後,沒有絲毫猶豫就在朋友圈裏分享給了朋友。這個帖子裏否定了人們以往被魚刺卡住時通常採用喝水喝醋等強行吞咽的方式,呼籲大家能自己拔出來就拔,不能拔出來就要及時就醫。

  在轉發帖子的同時,程晨在朋友圈裏也寫到了自己的那次被魚刺卡到喉嚨的經歷。“有一次,我在食堂吃飯的時候被香辣魚條裏的魚刺扎到嗓子,吞飯、喝醋都沒有用,就去了醫院,掛號加買材料只用了三塊八,拔完刺還回來上了個夜班。”

  還有不少人認為,微信朋友圈裏流傳的某些養生方法都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簡單易操作,經常看看對健康很有幫助。

  網友小易就稱曾經看到過講述大白菜功能的科普帖,裏面講到大白菜含有豐富的粗纖維和維生素,能潤腸通便,幫助消化。“我按照該方法試了試,還真有一定效果。”

  辦法:

  不讓“偽科學”氾濫,必須加快“真科普”傳播渠道的建設

  不可否認,將微信、微網志等社交工具作為一種新的科普途徑是值得肯定的,它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即口碑式傳播,渠道快捷、信任度高。

  然而,其劣勢也在於口口相傳,缺乏專業性,容易走偏。比如,許多資訊缺乏確切的出處和來源,缺乏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和制約,資訊管理跟不上傳播,一些人可以不負責任地發佈資訊,使被傳播的資訊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專家認為,偽科普帖層出不窮的背後,是公眾科學知識的匱乏以及權威科普宣傳的缺位。

  無法接收到權威的科普聲音,僅憑自己的能力去辨認真偽,就目前許多人的科學素養水準而言是難以勝任的。因此,對於大量的偽科普帖,很多人在轉發時都抱著這樣的心態——“雖説將信將疑,但萬一是真的呢?所以我先轉了。”

  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這類帖子一般標題都很唬人,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看個究竟。再加上內容文字比較誇張,有時甚至是危言聳聽,頻繁轟炸之下,判斷力比較弱的人就難免會相信和轉發。

  此外,有一些把關不嚴的官微也會轉發,這就更導致人們對此深信不疑。名人和官微的推波助瀾是假科普氾濫的重要推手。

  “如何在保護微信、微網志科普熱情的同時,因勢利導,利用這個高效的傳播平臺開展科學的科普工作,成為各級科技和科普部門不容忽視的問題。”劉嘉琪説。

  劉嘉琪指出,遏製造假科普,政府需要及時轉變觀念作風,從機制上適應網路時代的資訊傳播環境,減少權威資訊與網民資訊的不對稱性,當務之急是組織科普專家,按照微信傳播的規律,篩選一批科普知識提供給微信,從源頭上保證科普知識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同時,加強資訊法制建設,努力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對個人而言,如果看見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相矛盾或衝突的內容時,最好多方求證,再來決定是否相信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