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消費警示 > 正文

字號:  

多地被曝水産品注膠術:增重最高牟利近三成

  • 發佈時間:2015-07-28 07:2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棟 楊潔  責任編輯:金瀟

  水産品裏的“注膠術”:增重最高牟利近三成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蝦、海馬、海參是“注膠”重災區;專家提醒不僅要關注造假行為,更要警惕工業明膠

  “注膠術”再現水産市場。

  本月中旬,溫州、昆明等多地水産市場裏,消費者買到被注了不明膠狀物的“注膠蝦”,引發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隨後,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開始“拉網式”大檢查,重點關注市場上的“注膠食品”。

  事實上,“注膠貨”並非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3年前,天津市場就曾查出過,而最早的消費者投訴甚至能追溯到2009年。

  新京報記者從水産市場、上游水産品加工經銷商調查採訪了解到,商販多選擇價格較高、體型較大的虎蝦、斑節蝦等,注入食用卡拉膠進行增重,每公斤“注膠蝦”至少可額外獲利43元,增收近三成。

  而除“注膠蝦”外,這門“注膠術”已向海馬、海參等名貴水産品蔓延,甚至已經成為業內的“潛規則”。商販按10%左右比例給海馬打膠增重,每公斤“注膠海馬”可多賺349元~549元。

  專家提醒,諸如“注膠蝦”、“注膠海馬”、“注膠海參”不僅是一種造假行為,更需要警惕的是,不法商家還可能使用廉價的、含多種重金屬的工業明膠,恐帶來致癌隱患。

  - 小貼士

  破解“注膠”大法

  ●察聞法:

  蝦類等水産品死亡後,腹腔和身體部分會變軟,如肚子特別鼓脹,且捏起來發硬,就得當心是否被“注膠”加工過。烹飪時可沿腹腔部分剖切,觀察蝦體內尤其是頭部連接部分有無透明膠狀物質流出。

  ●加熱法:

  在高溫烹飪中,也能辨別出添加膠質的類別。吳文惠教授介紹,工業明膠作為一種特殊的凝結劑,加熱時會産生類似化學試劑的刺鼻味,蒸煮時也不易溶解于水。所以,消費者如果在烹飪中發現水産品産生異味,膠質不易溶解的,可能添加了有害的工業明膠,勿食用。

  ●水浸法:

  對海馬等幹貨産品,觀察其腹腔部位是否有與體型不符的鼓脹痕跡,或看尾部是否有針孔注射痕跡。而海參則可直接在水中發泡,優質海參能發泡至15倍,“注膠海參”只能浸泡到3倍左右。

  Q1 “注膠蝦”注的是何物?

  多注入卡拉膠 每公斤額外賺43元

  7月20日,新京報記者走訪位於北京豐台區的岳各莊水産批發市場、京深海鮮市場,並未發現“注膠蝦”。

  不過多家水産經營商販稱,“注膠蝦”其實一直存在,屢見不鮮。“有時候蝦的重量達不到就會給打膠,這樣看起來飽滿一點。”一位水産商説,“注膠”手法一般多見於竹節蝦等大型蝦類,主要為了讓其體型賣相更佳,這在出廠前就已加工完成,而且“水産品都是廠商統一發貨,哪些批次的蝦被注膠,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

  隨即,新京報記者聯繫到一家山東煙臺的水産商,其負責人張某透露,這種“注膠蝦”在南方水産市場經常出現,大多是給東南亞進口的竹節蝦、草蝦、虎蝦等體積較大的水産品使用,“它們單價較高,注膠增重後能賣個好價錢。”

  其實,“注膠術”並不是今年的新發明。早在3年前,就有消費者在天津市水産店購買2斤大蝦,清洗時發現蝦頭裏被半透明的膠狀物填滿,這是媒體報道的最早的“注膠蝦”案例,據稱注膠後重量可增加三成。此後,各地頻現消費者投訴稱買到“注膠蝦”,但其中填充的膠狀物到底是什麼成分,一直沒有明確結論。

  “其實打的就是食用膠。”在舟山做水産貿易的一商販説,這種明膠是卡拉膠之類的食用膠,按比例調和後再用針筒打進,“比較便宜的蝦、活蝦很少注膠,成本都收不回來。”

  新京報記者查詢,目前市場上食用明膠價格為40~50元/公斤。一明膠經銷商稱,1公斤明膠粉末,在摻水調和後起碼可增重到3~5公斤,相當於平均成本最低僅有8元/公斤。以進口的越南虎蝦為例,目前市場均價在150元/公斤,按此前媒體報道增重30%的注膠比例估算,即每公斤虎蝦注入0.3公斤明膠,商家可獲利45元,刨去2元明膠成本,每賣出1公斤“注膠蝦”將額外賺取43元左右的利潤,增收近三成。

  Q2 還有哪些食品可能被“注膠”?

  海馬海參“注膠”成業內公開的秘密

  蝦並非唯一被“注膠”的水産品。新京報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在高額利潤的推動下,海馬、海參等名貴滋補食材也出現了“注膠貨”。

  海馬價格十分昂貴。海南一家海産品捕撈加工商負責人林先生告訴記者,海馬的品質價格差異主要由重量決定,風乾後的海馬一般在3~5g/只,每只小于3g的海馬每公斤價格在2000元左右,而每只重量5g的海馬,每公斤可達5000元。

  7月22日,新京報記者以進貨商身份,聯繫到山東一家從事海馬等深加工産品的批發公司。負責銷售的賴經理説,其海馬多為3~5g的大海馬,按品質價格每公斤在3500~5500元。

  當問及能否增重時,賴經理馬上説,可用注射明膠增加重量,“但得你批發回去後自己弄。用水泡開後,用針管給海馬肚子裏注射食用膠,再晾幹就行。但一次不能注射太多,不然膠比海馬還重,很容易被發現。一般5g的海馬,注射0.5g的膠就可以了。”

  據此,按10%的注膠比例粗略估算,每公斤海馬最少也被額外摻入0.1公斤明膠,可多賣出350~550元,除去不到1元的明膠成本,商家在每公斤“注膠海馬”上起碼可多賺349元~549元,利潤增加一成。

  “這是利用加熱、冷凝法來增重。”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産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海洋藥物教研室主任、教授吳文惠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商販將明膠加熱後,用針管打進水産品腹腔中,冷卻後凝結便成了膠狀物。“這種‘注膠’方式很隱蔽,普通消費者很難發現。”

  一浙江海産品經銷商甚至向記者透露,給海馬等名貴水産品“注膠”,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給蝦注入明膠成本太高,現在都流行給海馬、海參打膠。這種貨都是幾千元一斤,賺得比較多。買回家一煮,明膠都已煮化在湯裏,根本看不出來。要是賣的時候被發現,就説是海馬産的卵。”

  另一位從事海參養殖加工的王女士也説,使用膠質、糖類給海參增重的不少見,“一公斤純天然的上好海參要賣到3000~5000元,前幾年一些人用打膠來增重,曬乾後放到水裏都泡不開,最多也就膨脹到3倍體積,而正常海參最高能發泡到15倍。”

  Q3 “注膠貨”有什麼危害?

  警惕被注入工業明膠帶來致癌隱患

  “注膠術”的欺詐手段層出不窮,讓人更擔憂“注膠食品”的安全性。

  吳文惠教授介紹,如果注的是食用明膠,“從食用明膠的特性説,不會對食用者造成身體影響。”食用明膠一般是從動物皮膚、骨頭等原料中提取而來,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作為一種高效增稠劑,多用於果凍、冰激淩的生産中,還有瓊脂等食用膠是從海藻中提取而來。

  新京報記者查詢《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食用明膠可在各類食品中按需不限量添加。

  但吳文惠特別強調,應警惕部分商販為節省成本,使用價格更便宜的工業明膠來增重。“工業明膠一般用於傢具、印刷,含有鉛、汞等多種重金屬,對人體的肝臟、血液産生危害,甚至會帶來致癌隱患。”

  對利用明膠增重的“注膠術”,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水産品專家羅永康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反對:食用明膠本身對人體無害,但蝦、海馬等不是後期加工生産出的食物,無論添加食用明膠、工業明膠還是其他物質,“都是不允許的。”

  據羅永康介紹,向水産品注射食用明膠,是不法商販欺詐消費者、牟取暴利的造假行為,其並非正常的生産工藝過程,注射環境、注射器的衛生也得不到保證。尤其是“注膠蝦”更易腐敗變質,可能引起細菌污染,若消費者在烹飪時不能有效殺滅細菌,極易引起食物中毒事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