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消費警示 > 正文

字號:  

工業硫磺熏出"鮮亮"食品 消費者別只看"顏值"

  • 發佈時間:2015-07-14 08:3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金瀟

  近日,公安部通報了2014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偵破食藥案件情況,同時披露江西搗毀“毒辣椒”黑作坊案。2014年年底,贛縣公安局破獲16噸用工業硫磺熏制的非法加工“毒辣椒”,搗毀其生産“黑窩點”。“硫磺熏制食品”問題再一次引發關注。

  近年來,各地“硫磺熏制有毒食品”被查的消息屢屢見諸報端。僅在今年上半年,便有數起該類安全事件被披露。今年4~6月,雲南省公安機關共繳獲硫磺熏蒸過的食品45噸,硫磺添加劑500公斤。據媒體報道,2月,四川省王某因“用硫磺對收購的鮮竹筍進行熏制”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並處罰金10000元。

  然而,在各地商販屢因“用硫磺熏制食品”而被查處的同時,茂名石化等企業“食品硫磺量價齊升”等“喜報”也頻頻公開發佈。甚至有地方政府為部分企業辟謠稱“其所使用硫磺實為‘食品添加劑硫磺’,並非‘工業硫磺’”。

  作為有特殊臭味的易燃固體,通常被用於製造染料、農藥、火柴、火藥、橡膠、人造絲的危險化學物硫磺,究竟能否被用於食品加工?硫磺熏蒸食品是否對人體有害?工業硫磺與食品添加劑硫磺究竟有何區別?如何判斷身邊的食品是否經過硫磺加工?這些成為不少消費者困惑的問題。

  國標規定:食品級硫磺允許6類食品限量使用

  在近年發佈的多個版本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硫磺均作為食品添加劑被允許在有限食品類別範圍和一定使用量限值內使用。

  今年5月24日正式實施的最新國標《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GB 2760-2014》規定,硫磺作為漂白劑、防腐劑,可用於水果幹類、蜜餞涼果、幹制蔬菜、經表面處理的鮮食用菌和藻類、食糖和魔芋粉6類食品的加工,最大使用量分別為0.1 g/kg、0.35 g/kg、0.2 g/kg、0.4 g/kg、0.1 g/kg和0.9 g/kg,但只限用於熏蒸,最大使用量以二氧化硫殘留量計。

  同時,因“沒有工藝必要性”,最新國標刪除了2011版國標GB 2760-2011中允許使用硫磺進行熏蒸加工的“粉絲、粉條”。即,粉絲、粉條使用硫磺進行熏蒸加工於今年5月24日被禁止。

  工業硫磺VS食品級硫磺:有害物質含量不同

  資料顯示,食品級硫磺(食品添加劑硫磺)是由工業硫磺經加工、處理、提純制得。食品級硫磺與工業硫磺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其有毒物質含量高低不同。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硫磺GB3150-2010》規定:食品添加劑硫磺砷(As)不大於1mg/kg。而合格品的工業級硫磺對砷含量的限量為0.05%(即50mg/kg),遠遠高於食品級硫磺。

  研究認為,硫磺屬有毒危險化學品,其蒸汽及硫磺燃燒後産生二氧化硫,經熏蒸的食品表面殘留有二氧化硫。少量的二氧化硫進入機體可以認為是安全無害的,但長期超量則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過量的二氧化硫主要會危害呼吸道,尤其是對哮喘病人等敏感人群有害,因為它過多時可使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下降。

  工業硫磺由於含有較多的重金屬,如砷等,對人體的危害尤其嚴重。砷會蓄積于骨質疏鬆部、肝、腎、脾、肌肉、頭髮、指甲等部位,作用於神經系統,刺激造血器官,可能誘發惡性腫瘤。因此,國家標準明確規定工業硫磺不得用於食品加工。

  專家:硫磺用於食品加工自古就有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係副教授、食品科學博士范志紅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硫磺熏蒸是“傳統工藝”,而不是現代“黑心作坊”的發明。“按傳統工藝,果脯、果幹、山藥幹、銀耳等,為了保持好看清爽的顏色,都可以用二氧化硫熏一下。”

  “但是,把産品放在密閉空間燃燒硫磺産生二氧化硫熏蒸的方法,沒辦法控制二氧化硫的殘留量,按照現在的標準,幾十年前的水果幹、果脯蜜餞當中的超標情況應該非常普遍。近年來,由於相關國家標準嚴格限制了二氧化硫的殘留量,這個傳統工藝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進。”范志紅表示。

  北京食品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曹雁平認為,根據最新國標規定,只要使用的是符合標準的食品級硫磺,且在所規定的食品添加劑使用範圍和使用限量內使用,其所加工的食品應該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但即使稍稍超出國標限量的情況也不會馬上有身體上的明顯傷害,國標的安全系數還是比較高的。”

  監管:工業硫磺難檢測 成本差異大禁用難

  硫磺在食品加工中, 可以起到去色增白、防腐的作用。記者梳理近年來曝光的硫磺加工食品違法事件發現,違法行為主要分為三大類:使用工業硫磺進行食品加工、二氧化硫殘留量超標,以及對在允許使用硫磺加工的食品範圍之外的食品進行硫磺加工。

  其中,專家認為,食品加工者是否使用的是工業硫磺最難判斷與監管。由於工業硫磺不屬於食用物質和食品添加劑,我國目前並沒有專門檢測食品中是否使用或添加工業硫磺的標準方法。目前只能根據檢測殘留的二氧化硫含量,來監測其二氧化硫殘留量是否符合安全標準。

  中山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蔣卓勤向新京報記者介紹,“我們只能通過在現場查他進貨的記錄或者來源,調查他所用的硫磺來自哪個生産廠家,這個廠家生産和銷售是否為食品級硫磺。”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所銷售的硫磺價格差異較大,食品級硫磺的價格普遍遠高於工業硫磺。記者致電多家硫磺生産廠家了解到,目前工業硫磺的價格多集中在每噸1000元左右,而食品級硫磺的價格則高達約2000元,差別近一倍。巨大的成本差異,使得工業硫磺在食品加工中的使用屢禁不止。

  北京食品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曹雁平表示,“食品加工業是個低附加值的行業,為了減少成本,一些小企業傾向於選擇更便宜的未經食品級品質要求加工的硫磺進行食品加工。便宜的工業硫磺,也能保證食品染菌率較低,看起來也漂亮。”

  曹雁平分析,這同時也與小企業或小作坊的經濟力量不足、對國家標準和法規認識不夠,且抱有僥倖心理有關。“一些小企業,‘師傅帶徒弟’一直都是這樣做的,並沒有認識到工業硫磺和食品級硫磺的區別,哪個省錢就用哪個。很多企業甚至並不知道有國標2760這回事兒。”應加強相關國家標準與法律知識的普及。

  范志紅建議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不要太注重食物外表的鮮亮,“很多天然狀態的東西並不漂亮,會自然地發生褐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