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消費警示 > 正文

字號:  

保利萬科樓盤頻曝品質瑕疵 “限價”等於品質差?

  • 發佈時間:2015-07-09 08:35:3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鄭鈞天 羅政  責任編輯:謝淩宇

  每平方米花費數千元的精裝修住宅,竟然是讓住戶頭疼不已的“縮水工程”;消費者衝著品牌房企的金字招牌而去,卻被“品牌調包”“設計缺陷”等多種問題所困擾;業主維權之後,又遭遇地産商“可以維修但不得再找麻煩”的附加條款……近期,北京、上海一些品牌開發商開發的樓盤頻曝裝修品質糾紛,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多地樓盤頻曝品質瑕疵

  在北京市天宮院“保利春天裏”這個“帶病上崗”的豪華小區,至今仍有不少業主拒絕交付。

  記者在“保利春天裏”一戶號稱花費30余萬元進行的精裝修住宅看到,這套尚未入住的新房,就已經出現膠條脫落、石膏線開裂、燈具不亮、墻角縫隙明顯等種種瑕疵,而門把手鬆動、局部墻面空鼓等裝修中的常見問題,也是普遍存在。

  據小區業主介紹,花費鉅資進行的“精裝修”工程,不僅出現種種瑕疵,還存在“偷梁換柱”的嫌疑。比如,在住戶們看來,在合同上明確約定使用的“櫻花牌”廚具,應當是日本櫻花電器有限公司生産的,但是“保利春天裏”小區實際使用的,竟然是北京一家同名創業企業的産品。此外,同樣是合同裏約定使用的“馬可波羅”潔具,到了現場交房時卻變成了“馬可保羅”,在一些業主看來,這“就是在玩文字遊戲”。

  業主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家的房子共約80平方米,房款裏面的精裝修費用為30余萬元,但仍然存在上述種種問題,“這種裝修品質如果自己弄的話,不過5萬元吧”。不僅如此,一些設計上的瑕疵也讓張女士頭疼不已:除燃氣熱水器擺放位置很不方便外,有些戶型的衛生間裏淋浴間之外的區域沒有安裝地漏,有些戶型的廚房竟然找不到一塊能夠放下砧板的區域,“看起來不是什麼大問題,卻對日常生活會造成極大的不便”。

  記者調查顯示,從今年5月以來,業主們就在向保利公司以及相關部門申訴維權,保利公司曾表示願意就部分問題進行維修處理,然而張女士表示,公司前來維修的前提是“業主不得再找麻煩”,這一附加條款也令部分業主感到詫異。

  無獨有偶,每套售價在千萬元以上、物業費高達5.85元/平方米的高端精裝修産品——上海萬科五玠坊自2013年交房以來,反覆出現低端品質問題:地暖爆裂、墻體霉變、地庫結露、煙道串味等。上海萬科賣房時宣稱的高科技配套,也被質疑為殘次品。上海萬科近日發聲道歉,承認存在房屋品質瑕疵和配套未達預期的問題。

  記者在一位李姓業主家看到,由於樓上的地暖管爆了,其房屋天花板整體被泡,書房墻根下都是水。記者還走訪了數家配套商戶,一位商戶告訴記者,萬科所謂的高端小區連基站都沒有配套,“電信和移動手機在這根本沒有信號,一到這裡就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誰還來啊。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就因為沒人來,有三四成的商戶已經倒閉了。”

  另一家龍頭房企廣州恒大位於遼寧省盤錦市的高端項目“恒大華府”也因未在合同約定期內達到交付標準而被業主訴訟;北京通州明星項目“金地格林格林”交房時出現裝修品質嚴重縮水:地板上翹鼓包、墻面不平有裂縫……多地樓盤品質瑕疵近期扎堆出現,屢屢令消費者失望。

  得理不得勢 消費者遭遇維權難

  在精裝修品質問題頻發的背景下,民眾不禁質疑,如此昂貴的住宅産品所存在的品質問題,為何沒能在設計、施工、驗收等環節及時被發現,而進行“亡羊補牢”呢?當初它又是怎樣通過監管部門的品質驗收的?

  上海某建設工程品質安全監督站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驗收服務資金有限,房屋驗收都是由建設單位來組織,監管部門只能對其形式和程式進行監督,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問題,驗收報告就得以通過。

  中國建築業委員會專家委員程海斌説,作為建築品質的最後一道“防火牆”,房屋交付之前相關部門進行的驗收環節,應是工程品質的有力保障。“然而在現實當中,部分監理單位和質監部門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走形式、走過場的情況時有發生。特別是一些知名房企在地方上的項目,有的可能是地方領導的‘政績工程’,即使發現有問題,有時也‘不好説’。”

  上海市華榮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丁興峰律師説,一般來説,精裝修並沒有明確的標準,合同中一般也不會註明是按照多少錢的標準去裝。開發商一般還會在預售合同裏補充對自己有利的條款,所以從法律上來説維權比較困難。

  “雖然很多時候精裝修房只是提高售價的噱頭,但品質標準是底線,如出現房屋漏水這種情況説明商品品質沒有達到交付標準。購房者只能要求開發商去維修,若情況嚴重可申請退房,但因近幾年房價上漲較快,購房者只能選擇與開發商協商維修或現金補償。”

  上海鵬欣集團CEO姜雷認為,購房者遭遇維權難,這其實是預售制的弊端。房屋預售讓買方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蓋好了房,品質達不到要求房子就賣不掉,開發商頭疼;先把房子賣掉了,購房者話語權自然就少了。

  “限價”不等於品質差 開發商應深刻反思

  有專家認為,近期新建房屋品質問題扎堆被曝出,主要是“限價”時代預售住宅的批量入市所致。“2011-2013年,地方政府頻繁地進行行政調控,‘限購令’‘限高令’讓房企被迫削減利潤,一些開發商的‘不道德的血液’噴涌,因而出現了壓縮成本、偷工減料的現象。”

  在前幾年房價瘋漲的時代,地方政府為完成年度房價增長目標,普遍採取了“限價”方式,即高價樓盤不批發預售證、在政府指導價以上的住宅産品不得入市。例如,2013年4月,北京出臺最嚴“限價令”,對報價明顯高於項目前期成交價格和周邊在售項目價格,且不接受指導的商品房項目,暫不核發預售許可證書或暫不辦理現房銷售備案。

  一位開發商告訴記者,“當時樓市火爆、供不應求,開發商都想漲價,但又怕政府不發預售證。因此,多個開發商大打政策擦邊球,普遍採取‘曲線漲價’方式。”

  據記者不完全梳理,開發商曲線漲價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精裝變毛坯,如2014年入市的北京“住總萬科橙”。萬科北京分公司一位高管告訴記者,該項目原先為精裝修,預定價2.5萬元/平方米。但由於北京市住建委對期房進行預售價格指導,萬科放棄了原來方案中精裝修、空氣凈化系統以及學校等配套設施的引入,降價至毛坯2.2萬元/平方米銷售。

  ——合同拆分、捆綁裝修,如2013年入市的上海萬科城,以戶型改造的名義,以現金方式額外收取裝修費,且沒有發票、只開收據。此外,還有的開發商利用低價拿到毛坯房預售證後捆綁精裝合同,或者通過強行帶車位等途徑曲線加價。

  ——部分精裝款充當購房款,降低裝修品質。如上述北京保利春天裏,最後出現實際裝修水準達不到當年的裝修款合同價值。

  克而瑞資訊集團高級研究員楊科偉説,在樓市調控之下,從設計環節開始,品牌開發商就對各個環節的成本嚴加控制。有的項目公司甚至去找“野雞”裝修施工隊,在項目層層分包之下,項目品質自然難以確保。相當一部分“品牌産品”可能來自無名小廠或是代工生産,“不同代工廠出來的産品品質很難保持一致。”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行政之手的干預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場價格,但開發商責任意識淡薄、忽視産品價值、欺瞞消費者才是出現品質問題的主因。

  克而瑞資訊集團董事長丁祖昱表示,“只有退潮後,才知道誰在裸泳。樓市將由賣方市場進入定制時代,未來房企的競爭更在於産品和服務的比拼。品質差的房企很難走遠,因為謊言總有戳破的那一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