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消費案例 > 正文

字號:  

餓了麼野蠻擴張埋隱患:考核要求日增3家店

  • 發佈時間:2016-03-22 10:43:03  來源:新華網  作者:李棟  責任編輯:吳起龍

  對網上訂餐平臺行業來説,剛剛過去的3·15敲響了第一聲警鐘。

  就餓了麼等外賣訂餐平臺上商家無證經營等問題,全國多地食藥監展開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上海市食藥監局通報對餓了麼罰款12萬元;北京市食藥監局稽查總隊會同通州局查封被曝光的無證經營餐館;成都食品監管部門對餓了麼立案。

  上海市食藥監局局長閻祖強認為,“網路訂餐平臺掌控食品安全的能力,與其擴張速度不匹配,導致問題一再爆發。”

  事實上,無證經營黑作坊等老大難問題,反映出以餓了麼為代表的訂餐平臺野蠻擴張中的失控:一線推廣人員背負“日推3店”等高壓KPI考核任務,默認甚至縱容無證商家入駐。區域負責人後期則為了銷售額和訂單量,不與商家協商,單方強行打折、免除配送費,導致合作方投訴不斷。

  3月16日起,新京報記者連續採訪多位曾供職于餓了麼的人士及其合作商家,試圖還原這家平臺在高速擴張過程中埋下的管理隱患。

  業內專家認為,種種問題背後,暴露出的是網上訂餐平臺在規模化擴張中面臨的管理升級難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追逐“利益至上”的價值觀。

  隱患1 對一線員工的硬性考核

  每天須新增3家店 畸形考核滋生混亂

  創立7年,餓了麼的加盟餐廳已超過50萬家,這意味著平均每天要新增餐廳約196家。如此之快的增長速度下,一線暴露出某種失控的跡象。

  “每人每天必須新增3家餐廳,這是要納入績效考核之中的。”一位前餓了麼的區域市場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一線市場人員的工資由(基本工資+績效×考核系數)構成,一旦達不到每天新上3家店的要求,就要乘以0.3~0.5的系數。這就意味著,“每個月必須上線70家左右的店”。

  該人士稱,餓了麼對一線市場有著非常嚴格的考核要求,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總部任務,否則會得到極低的考核系數。如春節前後因配送力量不足,大量入駐餓了麼的餐廳被關停服務,新開店考核任務變成了原有餐廳維護,“但訂單量非常低,所有一線人員當月績效系數全部是0.4~0.6。等到3月運力恢復,公司對新開門店要求又加高,變成了每天新增3家店。”

  數位曾供職于餓了麼的一線員工表示,內部考核機制每個月都會變化且強制執行,“跟翻書一樣,一個月一變。一切以市場份額為重,只要能幫助到公司開拓市場就是最重要的,其餘可以不考慮。”

  野蠻擴張的背後,是來自一線人員的KPI考核壓力。在直接與薪資掛鉤的推廣任務下,商家的入駐資質等門檻被刻意放低,由此滋生出大量無證經營的“黑餐廳”。

  在正規的入駐流程中,商家需提供營業執照、餐飲服務許可證等詳細資訊,審核通過後方可上線。但在餓了麼的執行過程中,變成了“先開店、後傳證”,商家可在入駐平臺後再補齊相關證件。這一模式的最大缺陷在於,商家在審核期間仍能正常提供餐飲服務,一線推廣人員在考核壓力下,開始默許縱容無證作坊的存在,審核逐漸讓位給考核任務。

  “一般都是商家通過後臺自己上傳證件資訊,我們主要負責給商家開通賬號,督促他們及時導入功能表資訊。”一位曾負責商家入駐的餓了麼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説,平時這一審核時間差被無限放大。

  隱患2 對入駐商家的強勢風格

  單方擅自打折 商家投訴層出不窮

  利用層層考核高壓拓展新店讓管理出現“真空層”,由此帶來的單方面強行降價打折、不與商戶協商免除配送費等亂象,開始讓入駐餓了麼的正規商家産生抵觸。

  “這個月強行被打了9折,還無法收取配送費。”一位入駐餓了麼的比薩店主告訴新京報記者,其營業執照和餐飲服務許可證手續均齊全,但餓了麼銷售人員未溝通就直接把其所有菜品以9折形式出售,並強行減免掉了配送費。這種不經協商單方打折的情況已多次出現,“我們在後臺看不到這些資訊,只有消費者的APP上才會顯示。打客服電話也沒有任何解決,稱無權監督和處罰一線銷售人員。”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該商戶提供的與餓了麼銷售人員的微信截圖中,對方多次解釋稱,打折行為是為了衝擊訂單量和銷售額,“這是針對商戶的優化行為,要把每天的銷售單量和營業額提起來。”但這位店主算了筆賬,其每天出售將近100張比薩,年銷售額接近200萬元,如持續打折一項帶來的損失接近20萬元。

  另一位在廈門的入駐商戶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其也多次遇到當地市場經理在未溝通的情況下,擅自為商戶設置了9折活動,未得到任何反饋。同時,其店舖莫名在餓了麼被下線,連續10天沒有任何訂單。“該區域的市場經理兩個月就換了4個人,都説是上任負責並不清楚,誰來為我們的損失買單?”

  新京報記者查詢看到,在餓了麼官方微網志以及餓了麼創始人張旭豪的認證微網志,已成為大量商家投訴的新入口,主要圍繞在強行打折、免除配送費、擅自下線關店等問題上。

  一位曾參與商戶管理的餓了麼區域負責人説,一線銷售人員在管理中擁有較大許可權。如配送費提成,從10%~15%上漲至18%~20%時,都是總部直接下達強制任務,不配合、不達標的餐廳會直接強制關店。“銷售人員手上基本沒有蓋了公司公章的合同,都是自己列印,給商家一份就了事,商家也很難從合同上追責。”

  根源:野蠻擴張適得其反

  從餓了麼對外公佈的規模來看,其保持了驚人的增長速度:截至2015年11月,員工超過12000人,線上訂餐服務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用戶量4000萬,加盟餐廳50萬家,日交易額超過8000萬。同時,自營物流人員達6000人,在北上廣等25個城市覆蓋300多個配送點。

  但繁榮的景象卻是建立在畸形的KPI考核體制、強勢的單方行事風格、商家層出不窮的抱怨聲上。

  公開資料顯示,餓了麼將不同區域市場劃分為“戰區”,下面細分“戰團”、“戰營”,負責人根據不同級別分為“團長”、“營長”。網上廣為流傳的一段餓了麼內部會議視頻更能體現出這種野蠻爭鬥。餓了麼副總裁康嘉在提及地推人員與競爭對手發生衝突時稱,“鼓勵大家隨意一點,你要是把人打了,包你沒事兒。但要是被人打了的話,你知道的。”

  多位曾供職餓了麼總部、區域市場的不同層級負責人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這種管理體系借鑒了競爭對手早期的“地推鐵軍”模式,用龐大的規模和軍事化管理來搶佔市場,但在後期逐步顯現出弊端。

  針對上述問題,新京報記者聯繫餓了麼上海總部,截至發稿為止,未收到回應。

  反思:訂餐平臺競爭要靠品牌責任

  事實上,在整體外賣訂餐市場奠定格局後,以數量、份額為核心的發展開始被取代。根據易觀近期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12月外賣市場整體交易規模達70.9億元,餓了麼以34.1%的整體份額繼續穩居第一,美團外賣和百度外賣緊隨其後。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各外賣平臺的“流血補貼”節奏放緩,核心競爭開始圍繞品牌商家、自營配送隊伍等方面展開。

  在3·15晚會曝光後,餓了麼創始人張旭豪在內部郵件也提出反思:“是否在過去追求發展、注重業務的同時,已偏離了我們創業的初心?餓了麼要領先於市場,就要永遠保持敬畏之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網路訂餐平臺在高速擴張中,過於注重市場份額、營業規模等短期利益,放鬆了平臺本該負起的審核責任和義務,導致全行業出現大範圍無照經營問題。“這種短視行為傷害的是整個行業”,企業應站在整體行業的角度規範,為消費者站好食品安全崗。工商、食藥監等部門也應齊抓共管、重拳出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