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裸戰小米扒掉行業底褲 1500元是智慧機終極成本
- 發佈時間:2015-04-17 08:32:1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謝淩宇
相對而言,聰明人選2000元左右有品牌的國産手機應該是性價比最高?
2011年小米推出了第一款1999元手機,其讓高配手機走下了高價的神壇,同時也讓大家對手機的成本價産生了更多的好奇。在國産手機大肆發展的這幾年裏,關於手機成本價問題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下過,甚至很多國産手機大佬主動站出來提及自家手機不賺錢的驚人理論。
剃人眼眉者恒被剃,打破手機價格神話的小米,也屢屢成為同行的挑戰目標。
早在2013年神舟開始做手機前夕,神舟董事長吳海軍就發微網志稱,經過3個多月的研究,沒想到手機行業居然能如此的暴利,就連小米這樣號稱性價比第一的品牌,同配置的成本卻不到售價的一半。
去年冒出的手機新貴一加手機更是號稱自己售價2000元的手機每部只賺幾美元。
而近日樂視創始人賈躍亭曝光自己和友商手機成本的舉動,再次讓手機行業成本問題成為業內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樂視裸戰小米
公開行業成本
在樂視曝光的手機BOM(物料清單)成本對比表格中,iPhone 6、三星Note4、小米Note的BOM成本基本都在1900元—2200元,但是定價卻要高出該成本很多,其中iPhone 6和三星Note 4的加價率都高達150%及以上,而小米Note也加價20.4%,只有樂視手機樂1的BOM成本(1510元,試産階段)高於産品定價(1499元)。也就是説,樂視是虧錢賣手機。賈躍亭説,樂視不靠硬體賺錢,靠後期的樂視生態的服務獲取利益。
除此之外,賈躍亭還曝光了增加快閃記憶體的成本和加價策略。賈躍亭稱,每增加16GB的存儲空間,成本大概只有100元,所以16GB版手機和64GB版之間的成本差只有300元,樂1貼著成本加價300元,而小米Note加價500元,iPhone 6加價800元。
這是國內手機廠商第一次敢於公佈成本,扒掉行業底褲,讓手機價格徹底透明。
按照賈躍亭的説法, 樂視的這種模式讓旗艦手機從2000元時代進入到1500元時代,把整個售價直接壓低了20%到30%。
“通過我們公佈整機成本,很多人都會學會如何看手機成本了,這對整個手機産業是一個巨大的推動,真正扒光了行業的外衣,讓整個行業真正赤裸裸地面對用戶。”賈躍亭説。
賈躍亭稱,對自己和友商手機BOM的計算是通過獨立的第三方專業機構以及樂視的研發團隊共同完成的。
對於上述數據,小米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該數據來源不準確,並稱小米手機的未來定價不會受這個數據的影響。
不過,就在樂視手機發佈會當天,小米在微網志宣佈小米4降價200元。對此,上述小米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稱,降價是早就宣佈了的。
事實上,在小米手機發佈會初期,也是以同樣的方式挑戰傳統廠商的。當時雷軍的小米1定價幾乎是同配置競爭對手的一半。雷軍多次宣稱,小米是家移動互聯網公司,未來靠網際網路服務來賺錢,硬體只是微利。
但是隨著小米的知名度和出貨量越來越高,小米的定價和定位也開始水漲船高。旗艦機型從最初的1999元,早已提升至現在的2299元起。不斷提高産品利潤率和品牌溢價是小米目前的當務之急。
雷軍也並沒有實現“靠網際網路服務賺錢”的誓言,相反卻推出了更多硬體,依靠産品品類的延伸拓展賺錢。
有分析指出,後來者樂視這次幾乎是完全仿傚了小米當年的模式,以更低的價格打擊小米等競爭對手,甚至脫光自己裸戰江湖,小米成了被顛覆者。
國産機利潤薄
價格缺少下降空間
一邊是蘋果暴利人人喊打,一邊是國産機自稱幾無利潤可言。手機行業成本究竟是多少?手機廠商們到底賺不賺錢?
其實説到手機成本,有好幾個概念。賈躍亭此次公開的是手機的BOM成本,BOM即物料清單,可以理解為手機的硬體成本。
據市場研究公司IHS拆機分析顯示,iPhone 6智慧手機的部件和勞工成本在200美元到247美元之間。而iPhone 6的裸機售價為649美元到849美元。《證券日報》記者最先報道了這一令人咋舌的價差,引發了媒體和社會對這一現象的高度關注。
不過,據IHS iSuppli中國研究總監王陽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這一數據僅僅是指硬體和勞工成本,很多隱形成本並未體現出來。比如硬體背後的軟體支撐即iOS系統的研發成本、專利費用、質保費用等,手機定價時這些成本也會攤銷到每部手機裏。
另據艾媒諮詢集團CEO張毅介紹,iPhone的價格中有五分之一是流通渠道與品牌行銷成本。
有分析認為,定價策略不純粹是對硬體成本的增加,其中還包括設計成本、品牌溢價、各種增值服務等,尤其品牌溢價在其中可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力。
除了BOM成本,還有一個量産成本的概念。一款手機的量産成本一般要低於整機初期成本。比如,據賈躍亭稱,此次發佈的樂1Pro的整機初期成本約為2865.2元,預估量産整機成本為2530元。而賈躍亭宣稱,樂1系列産品將按照量産成本定價,價格遠低於初期BOM整機成本。
王陽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因為手機廠商的實力大小不同,訂單大小不同,其與供應商的談判能力自然就不一樣,一般來説,訂單量越大,談下來的價格越低。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作為後來者的一加手機,賣2000元卻僅賺幾美元。
此外,王陽還告訴記者,手機的成本是有時間性的。手機關鍵元器件的價格每季度都要降一次,每次大概下降5%左右。這就導致每一批手機的成本是不一樣的,不考慮其他因素的話,同一款手機,價格應該是越來越便宜。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蘋果的利潤率才會越來越高,而宣稱不靠硬體賺錢的小米最終也還是靠手機賺了錢。
但是國産智慧手機目前的利潤也的確稱得上微薄,“國産機的利潤太薄了,不太可能再往下降了。”王陽認為。
可以看出,國內手機廠商拼硬體已經到了短兵相接幾無可拼的地步,拼軟實力才是王道。相對而言,聰明人選2000元左右有品牌的國産手機應該是性價比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