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商業案例 > 正文

字號:  

日韓企業"撤離"中國:山東日企比10年前少一半

  • 發佈時間:2015-02-28 08:18: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謝淩宇

  “中國遊客赴日搶購電飯鍋、馬桶蓋,致日本商場馬桶蓋斷貨”的消息成為了羊年春節假期熱議的話題,就在人們關心“到底是中國製造出了問題,還是中國消費者的層次提高了”的同時,一部分外商在華投資的製造企業已經或是正在悄然“撤離”。

  2015年的第一個月剛剛結束,松下電器發佈了一份“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事業終結通知”。該通知稱,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松下電子”)的生産事業已于1月30日終止,並將開始企業清算手續。

  一組公開數據顯示,南韓企業正以每年減少500家的速度“撤離”山東,日資企業與10年前相比,數量減少了50%。

  銳財經網首席分析師王政認為,此舉意味著松下電器電視機生産業務全部撤離中國,也是日資企業撤離山東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近年中國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外商投資企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不過就全國而言,2015年1月日本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和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均為增長。商務部發言人認為,跨國公司在實施全球化戰略過程中,經常採取兼併重組等措施,對其全球業務進行調整和佈局,屬於企業正常經營活動。

  松下退出

  2015年2月5日,山東松下電子廠區所在地已處於停産狀態。來自其內部職工介紹,2月2日,公司公佈了停産消息,目前正在整理資産,處理職工離職等相關事宜。“在這之前沒有一點停産的跡象。”職工們坦言。

  松下電器發佈的一份“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事業終結通知”稱,由日本松下電器産業株式會社、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以及濟南高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3家企業出資設立的超薄型電視機生産企業—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的生産事業已于1月30日終止,並將開始企業清算手續。據山東松下電子官網介紹,山東松下電子成立於1995年,1996年開始生産顯像管電視機。

  關於山東松下電子解散的原因,通知如此解釋:在超薄型電視機價格競爭愈發激烈的過程中,松下電器作出難以繼續自行生産的經營判斷。今後,松下電器將開展委託生産等業務,繼續銷售松下電器品牌的超薄型電視機。當地媒體報道稱,據初步估算,截至2015年1月底,山東松下電子約有300名員工。此舉被業界解讀為松下電器在中國境內的電視機生産業務終結。

  當然,這並不是松下電器第一次退出中國市場。

  公開資訊顯示,松下電器是進入中國內地的首家日資企業,以其為代表的日本電子企業曾經在中國家電市場上攻城略地。然而,此前2009年、2013年,松下電器先後兩次轉讓了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股權,2013年,關閉了在上海的電漿電視工廠。

  就在幾天之後,2月5日,日本西鐵城集團在華重要生産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突然通知和全體員工解除勞動合同,並宣佈清算解散。該公司1997年9月開始生産,至今已有十餘年歷史。

  一份公開資料介紹,截至2013年年底,中日韓三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1/9和亞洲的70%。2012年山東與日本、南韓進出口額達525.7億美元,日韓在山東的直接投資合計18.3億美元,山東共有超過7000家的日韓投資企業,日韓已成為山東最重要的投資貿易夥伴。

  日韓企業數遞減

  “投資成本越來越大。”煙臺一家韓資企業負責人坦言,僅人工成本而言,中國地方政府在2014年確定最低工資上升幅度為16.9%,中國政府計劃每年平均上調最低工資13%,“錢不再那麼好掙了”。

  相對於南韓企業,日本企業在山東面臨的挑戰則更為明顯。王政分析稱,除外企在山東生産成本近年不斷提升外,其國內經濟環境不景氣,特別是進入2015年以來,在華日企資本動蕩更加明顯。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1月至11月,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不含金融業)比前年同期減少39.7%,降至40億8000萬美元(55億1657萬新元)。來自中國商務部2014年8月發佈的數據介紹,當年1月至7月,日、美、歐盟、東盟對華投資均大幅下降,其中日本對華投資28.3億美元,同比下降45.4%。

  山東省社科院有關人士介紹,山東在對日韓貿易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曾一度是兩國企業趨之若鶩的投資對象。僅距離而言,中國山東和南韓基本處於同一緯度上,兩地相距最近處只有90海裏。該人士説,以煙臺為例,其與南韓之間的經貿往來與民間交流頻繁,並成為一個“傳統”,煙臺來往南韓的航班最高峰時一週曾達到54個,平常為每週4個。

  與此形成反差的則是南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和南韓進出口銀行在2014年11月16日發佈的一組數據:在中國新投資的南韓企業2006年為2294家,2008年為1301家,2010年減至901家,2013年減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進一步銳減到368家。前者對此解釋稱,這一數據説明,近來山東省韓資企業每年平均減少500家。

  銳財經網提供的數據介紹,山東省的韓企總數為4800家,而過去的總數一度超過1萬家。青島作為南韓企業在中國最先進入的地區、投資金額最大的地區,其韓企數量為2200家。

  上述韓企負責人直言,相對於10年前,如今無論在華生存環境、招商政策,還是日南韓內自身經濟形勢,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在華投資“遍地是黃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王政對此印證,這一切讓日韓企業必須重新作出選擇。來自韓聯社公開報道,南韓大企業在中國的業績也不盡如人意。

  據相關報道,2005年,山東省的日本企業近2000家,截至2014年11月,這一數字變為1000家左右。

  不過,商務部則對“日韓企業撤退”觀點予以否認。2月16日,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商務部例會上介紹,近年來受到我國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以及一些外商投資企業經營不善等因素的影響,有少數跨國公司對其在中國的業務進行調整,包括關停個別工廠,像日本企業確實關停了個別工廠,但是總體上看數量是有限的。沈丹陽認為,跨國公司在實施全球化戰略過程中,經常採取兼併重組等措施,對其全球業務進行調整和佈局,屬於企業正常經營活動。

  就山東而言,公開資訊顯示,2014年,山東新批總投資過億美元項目50個,引進16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設立22個項目,實際到賬外資152億美元,增長8.1%。

  轉戰東南亞?

  就在日、韓等外資企業撤離山東時,其卻加快了佈局東南亞的腳步。

  早在2013年4月,松下電器稱,該公司將在越南興建生産插座等線路配線工廠;三星電子已有三家下屬生産工廠位於越南;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等企業也紛紛在東南亞、印度等地開設新廠。其中,越南新工廠是松下繼印度尼西亞和泰國之後在東南亞地區的第三個生産基地。

  “日韓企業撤離山東,開始轉戰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王政介紹,眾多日韓企業撤離山東後,選擇轉移上述國家,用以維持原有利潤率。上海市錦天城(成都)律師事務所李桂雲律師告訴記者,自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後,在中國從事紡織、鞋類、珠寶加工行業的韓企競爭優勢大大削弱,很多企業遷移到越南和緬甸等東南亞國家,以彌補其在中國失去的勞動力、政策等優勢。

  官方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政府取消了提供給外企的稅收、就業、選址優惠;2011年取消了免除職工社會保險費用的政策。

  李桂雲認為,外資進入中國,歸根到底是為了盈利,無利不起早。環境的變化,對於中小日韓企業而言,抗風險能力差,有的不得不面臨倒閉,與此同時,本國經濟持續低迷,進一步制約了其在國外投資的能力。

  早在2013年7月25日,中國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曹宏瑛表示,“外資企業向中國周邊國家轉移是個別現象,並沒有形成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的趨勢。”

  2月16日,沈丹陽公佈了這樣一組數據:2014年日資企業的終止和減資情況比較平穩,終止企業數基本和2013年持平,減資的企業數下降了3.2%;從今年1月份最新數據來看,日本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增長3.5%,合同外資大幅度增長46.9%,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增長3.2%。他分析認為,從上述數據看,整體上日資企業對華投資仍處於增長趨勢,並沒有出現日資企業全面退出的情況。

  商務部1月21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吸收外資的結構在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吸收外資佔比上升,達到55.4%,高出製造業22個百分點,達662.3億美元,成為吸收外資新增長點。資金密集度進一步提升,2014年新設企業平均合同外資金額812萬美元,比2013年(713萬美元)提高13.9%。外資區域佈局日趨合理,在外向型産業轉移的帶動下,中部地區吸收外資增長7.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佔比升至9.1%。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佔比為18.1%,比2013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