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接到多個涉及公共服務業便民問題的反映投訴,比如通信賬號登出難、部分通信業務異地辦理門檻高、銀行個別收費項目不合理等。
像媒體報道中提到的幾個例子就較為常見,如有聯通用戶要登出自己的通信賬號面臨登出難問題,“上船容易下船難”,在疫情影響下,一些用戶想要異地遠端辦理業務,可通信業務變更、號碼登出仍然較為麻煩,為廣大用戶“添堵”,也變相損害到了廣大用戶的合法權益。而像通信、銀行等部分公共服務行業的一些收費項目不夠透明、不夠合理,也很常見。比如有消費者反映,他在某銀行的儲蓄卡丟失,經過電話挂失後去相應銀行網點申請補辦新卡,發現存在“現場挂失就收費,電話挂失就不收費”的問題,他認為這對不會用電話挂失的老年人群體不合理。
類似問題其實一直就有,這些問題涉及通信、銀行等公共服務行業,涉及的企業往往在經濟社會運作過程中發揮基礎性配置資源的作用,屬於公共服務行業,具有公益屬性和公共屬性。公共服務企業不能罔顧自身的公益屬性,要能自覺履行好自身的公共責任,嚴格恪守公共服務原則,真正踐行消費者至上、用戶至上的服務理念。要看到,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用戶有了更多選擇,企業如果仍故步自封,不拿用戶權益當回事,最終也會遭到用戶的抵制,遭到用戶“用腳投票”。
當然,關鍵還需要監管部門加強對相關企業的監管,督促相關企業提高服務品質,尊重與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對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相關企業,要依法依規予以懲戒,倒逼公共服務行業回歸“公共服務”本色。
公共服務關係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才能更好地服務民生,造福社會。“上船容易下船難”的公共服務別“跑偏”了,要打通公共服務的“中斷點”與“堵點”,要讓公共服務行業履行好自身職責,放下“身段”,擺正自己的位置,當好廣大用戶的“服務員”。不能利用自身的優越地位“雁過拔毛”,損害廣大用戶的合法權益,給公共服務“添堵”,甚至嚴重偏離了公共服務的正軌。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