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提速降費、攜號轉網等一系列政策出臺,我國10多億手機用戶“獲得感”不斷提升。但是,最近有一些“靚號”用戶在辦理相關業務時卻遭遇不少麻煩,套餐捆綁、詐騙犯罪等問題層出不窮,甚至形成了一條暗箱操作、拿號賣號的灰色利益鏈。這不僅侵害消費者權益、擾亂市場,還易引發個人身份資訊洩露等安全風險。
事實上,“靚號”是一種社會心理認知,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界定。由於牽扯到神秘文化、傳統思想以及商業倫理等,“靚號”導致的相關問題很難通過“一刀切”的限制措施圓滿解決。如若一味地封禁或放任“靚號”市場,只會滋生黑市交易或“霸王條款”等亂象。因此,疏堵結合才是斬斷這條灰色利益鏈的有效辦法。
疏,需要主管部門明確特殊號碼範圍及其稀缺價值,從而消除“靚號”隨意認定的亂象,防止“黃牛”、選號平臺大肆炒號,並讓監管有據可循。由於當前運營商不能對號碼單獨標價,無法與客戶簽訂關於“靚號”的合同,只能在選號時配置相關套餐,致使消費者對“靚號”缺乏知情權。此外,在沒有政府主管部門明確行政審批的情況下,有的運營商為了獲取更高利潤擅自製定一些土政策,設置了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霸王條款”。因此,在明確號碼價值的基礎上,電信運營商需設置更加規範、合理、透明的合約協議,並以簽名等留痕方式確保將重要資訊提前告知用戶。
堵,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監管力度。當前,網路社交平臺、購物平臺等頁面時常可以見到出售“靚號”的廣告,警方曾破獲多起出售虛假手機“靚號”的詐騙案件,這説明對第三方號碼交易平臺的監管仍存有“真空地帶”。有關部門一方面要加強對“靚號”代理商、黃牛、交易平臺等監管打擊和整頓力度,嚴禁運營商和代理商搞內幕交易,嚴厲懲處相關違法犯罪行為;另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管控好“靚號”的市場獲得渠道,研究設置更加合理的號碼分配方式。
對於權益受損的“靚號”用戶而言,由於救濟、訴訟等成本遠高於個體損失額,再加上處於壟斷地位的運營商違規成本較低,往往不願意付出更大成本主張闔法權益。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加強消費者權益保障力度,暢通投訴、舉報途徑,對運營商形成震懾,倒逼其提升服務用戶能力。與此同時,廣大消費者也要增強法律意識,提高維權能力。
當然,手機號碼再“靚”,終究只是用於承載網路和通信功能、區分聯繫人的一串數字。廣大消費者在加強維權意識的同時,也要更加理性看待手機號碼,破除對“靚號”的迷信心理,讓手機號碼回歸使用屬性。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