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市場觀察 > 正文

字號:  

頻現關店 外資百貨迎來最艱難時刻

  • 發佈時間:2015-05-15 08:29:43  來源:新華網  作者:劉宇  責任編輯:金瀟

  在華版圖不斷萎縮的“外資百貨第一店”百盛,近日又傳出將退出保定市場的消息,這也是繼石家莊後,百盛退出的河北市場第二站。在從零售商蛻變為品牌商的轉型期裏,百盛正在經歷入華21年來的最艱難時刻,這其實也是外資百貨在華發展的縮影。

  斷臂革新

  在退出保定市場前,馬來西亞商業巨頭百盛已關閉了濟南、常州、北京、天津等5家店。來自日本的難兄難弟北京華堂,在一年時間裏關閉了西直門、右安門、北苑、望京等店;泰國最大的連鎖百貨家族企業尚泰百貨,終結了瀋陽市場的2家門店。不難看出,不少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百貨,都在斷臂革新。

  在一份記錄去年內外資百貨閉店情況的對比分析中,外資百貨閉店數量以57.89%的佔比高於內資百貨15.78個百分點。從關店城市分佈來看,一線、沿海城市高於內陸城市,這也是百貨企業一般優先考慮的擴張路徑。由於北上廣深商業市場競爭過於激烈,也有後來者選擇了二線城市的突圍計劃。不過從目前來看,效果仍不夠理想。

  2008年英國老牌百貨馬莎百貨入華,嘗試從以上海為中心的周邊二線市場切入的市場策略。但七年時間已過,馬莎百貨品牌認識度仍然較低,馬莎百貨方面宣佈,今年8月以前將關閉上海周邊二線市場5家門店,集中火力進軍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

  轉變策略

  經營自有品牌、以自營為主是國外百貨店普遍的經營模式,但進入中國市場後,外資百貨難以將其本土的連鎖優勢、低成本高利潤帶來,反而需要花很多時間與精力適應中國市場。2013年重返中國市場的老佛爺百貨從王府井商圈轉移到西單商圈。儘管時尚的定位與西單商圈相契合,但從買手商品、自營品牌等細分項目的經營中,價格與主力客群仍有些脫節。

  在管理問題上,外資企業也難以放權,通常是總部直接指揮,門店管理層更多是執行。北京某外資百貨店正處於調整期,但受總部管理許可權制,門店發揮空間有限,這也是該項目從入市至今始終未進入狀態的原因之一。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其實與早批入華的百貨企業相比,後來者為了縮減時間和降低經營風險,已轉換了單兵作戰策略,嘗試引入合作夥伴共同經營。比如,老佛爺百貨與香港I.T集團的牽手、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與日本J.Front集團合作等。

  本土百貨難走出

  儘管外資百貨進軍中國市場難有坦途,但與英國、美國、法國、馬來西亞、泰國的知名百貨品牌相比,由於採用聯營模式和企業自身對純百貨中商品經營能力的喪失,本土百貨至今未有走向國際市場的品牌。

  不僅如此,在百貨品牌集中度遠低於國際成熟市場的背景下,內資百貨的區域擴張都十分艱辛。即便是大商股份、百聯集團、王府井百貨、天虹商場重慶百貨等百貨巨頭在從大本營走向外埠市場的過程中,也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新店漫長培育過程。去年,天虹商場、王府井百貨分別關閉了在湛江、株洲、杭州市場的門店,將更多精力投身到購物中心、奧特萊斯、便利店等新業態開發中。

  來自北商商業研究院的分析認為,外資百貨“走出去”的很大一方面原因是由於本國市場的飽和。在這一層面上,本土百貨企業幾乎未考慮到國際市場尋求增量,更多選擇將渠道層層下沉,新世界百貨、步步高等在向三四線城市滲透。

  南京新百是國內第一個走出國門的百貨企業,通過背後大樹三胞集團的支援,去年南京新百收購了英國166年的百貨品牌福來德。南京新百希望以此為機遇,走向國際市場並在A股市場中成為百貨龍頭企業。不過,距離百貨品牌從經營、擴張開店層面上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還沒有出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