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消費 > 市場觀察 > 正文

字號:  

雙11前快遞業抱團漲價 消費者擔憂被轉嫁埋單

  • 發佈時間:2014-11-05 15: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盧淩艷  責任編輯:姚慧婷

  離“雙十一”電商促銷大戰尚有時日,全國多家快遞企業已開始組成價格聯盟“抱團漲價”。其中,韻達快遞上調幅度為每公斤0.2至0.3元,圓通速遞從11月1日起每票上調0.5元,申通快遞號召各分公司、各網點積極運用價格杠桿調節快遞業務量,中通則取消了今年初開始的運費優惠。這已經不是快遞業第一次喊漲價了。從近幾年來看,快遞漲價衝動呈愈演愈烈之勢。然而,隨著快遞行業競爭白熱化,漲價早已無法突破行業盈利瓶頸。除了優化行業流程挖掘潛在價值,因此,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提升服務也將是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快遞企業紛紛醞釀漲價

  今年是“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的第6年。國家郵政局預計,2014年“雙11”期間快件業務量將突破5億件,比2013年同期增長50%。為了防止“爆倉”,每逢“雙十一”,快遞公司大力 “加人、加車、加場地”,額外成本不斷提高。但是,由於沒有採取淡旺季差異價格,快遞公司普遍陷入“增量不增收”的尷尬。中國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目前,大多數快遞企業利潤率低於5%且還在不斷下降,但人工、土地、資金等成本均明顯上漲。

  迫於壓力多家快遞公司醞釀“雙十一”期間漲價。韻達上調幅度為每公斤0.2至0.3元,圓通速遞從11月1日起每票上調0.5元,申通快遞號召各分公司、各網點積極運用價格杠桿調節快遞業務量,中通則取消了今年初開始的運費優惠。目前僅順豐、郵政EMS尚無漲價消息。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13年快遞業務量完成92億件,同比增長62%,最高日處理量突破6500萬件。快遞行業的迅猛發展加劇市場洗牌。“三通一達”、EMS、順豐等第一梯隊企業集中了80%以上的業務量,大量中小型快遞企業的日子則越來越難過。堪稱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但高成本、低利潤等問題對快遞行業的制約越來越明顯。

  漲價無法突破行業盈利模式

  “逢年過節”本應是快遞行業迎來大豐收,近年來卻陷入“增量不增收”尷尬。一方面,快遞業被上游的網購商家和店主綁架;另一方面,快遞業競爭激烈,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愈演愈烈。

  一份業界流傳非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雙11”當天,天貓共産生快遞1.52億件,其中各大快遞公司的物流量為:申通1210萬件,圓通1110萬件,韻達1027萬件,EMS 407萬件,順豐316萬件。如此白熱化的競爭,目前,“三通一達”這樣成規模的民營快遞公司成快遞行業的夾心層。上有順豐高端定位施壓,下游區域區域性小公司搶單。

  此外,國內快遞行業網購依賴度高,但議價能力弱。目前,“三通一達”等快遞企業業務高度雷同,其中網購件比重達70%甚至更高。比如快遞公司為淘寶遞送的價格主要與賣家單獨約定,很多買家購買産品時支付的快遞費要與賣家分成。由於價格戰愈演愈烈,在與電商的博弈中,快遞企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如何擺脫對網購件的過度依賴,是快遞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

  對於被上游客戶以及自身運營模式“綁架”的民營快遞,漲價或不漲價都是難事。不漲價難以承擔日益高昂的成本,一旦漲價很可能失去客戶。今年3月份,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新規規定,填寫快遞運單時,企業應當提醒寄件人對貴重物品購買保價或者保險服務。業內對此表示無奈,快遞消費者對於價格很敏感,3%的保價費或者購買保險都會推高總運費。實際操作中,快遞員擔心顧客流失而有意或無意地忽略這點。

  快遞業三大轉型破解盈利難題

  目前,國內快遞市場已陷入微利、服務水準低的惡性迴圈之中。未來破解快遞行業盈利難題亟待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一方面快遞公司需優化資訊化、交通、倉儲等硬體軟程式;另一方面需深入思考如何強化商業模式方面的比拼。

  首先,快遞業需最大程度的優化業務流程以降低成本,挖掘潛在利潤。根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數據:我國包裹物流成本結構中,最後一公里配送佔到包裹物流成本50%。以三泰電子“速遞易”業務為代表的模式正在試圖解決快件投遞問題。簡單來説,就是小區、學校等地安裝快遞箱,快遞員不需打電話和等待客戶取件,而是將快件直接投放入快遞箱,收件人根據個人資訊自行取件。這種社區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平臺雛形大大降低了快遞“最後100米”耗費的人工與時間成本。

  其次,快遞企業需開發個性化産品提高市場競爭力。電商一直是快遞行業必爭之地。快遞行業需隨著電商發展發展特色服務。早在兩年前,順豐速運便瞄準淘寶等電商派件業務,推出首款經濟類快遞産品“四日件”。今年4月份,順豐又瞄上了大件貨運,針對20公斤以上大件貨物正式推出一站式“門到門”的陸運物流産品,準備從德邦、天地華宇等國內公路運輸物流大佬碗中搶食。目前,電商普通貨運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未來快遞行業需細化市場開拓業務。生鮮和冷鏈運輸或是不錯的選擇。

  最後,完善快遞“末端遞送”配套服務環境,推進行業自律。快遞行業一般是“日間寄收、夜間分揀、隔日上午發貨”,造成晚上難以送貨,工作日期間無人接收的情況時常。這導致成本上升、服務品質下降。此外,快遞企業為爭奪市場,相互血拼價格,但低廉價格背後是“帶病的服務”。行業中“霸王條款”、價格欺詐、物品滯留、寄件丟失、賠償偏低等問題比較普遍,快遞企業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