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民生評論 > 正文

字號:  

從“美極”事件看雀巢危機

  • 發佈時間:2015-06-12 18:28:0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金瀟

  近日,瑞士雀巢公司所産“美極”麵條在印度檢出曝出鉛超標7倍,雀巢印度公司深陷輿論漩渦。這一事件發酵已成為印度近10年來最大的食品安全事件,給這家老牌跨國公司帶來了嚴重的品牌危機,也給這條並購大鱷再次敲響管理警鐘。

  産品爆出鉛超標,雀巢被指控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為;被指質檢花費還不到廣告費的5%,甚至連旅行開支和培訓費都比質檢費高,雀巢印度公司備受譴責。雖然最終解決方案尚未見分曉,但“美極”速食麵事件暴露出了雀巢一味擴張后帶來的管理問題。

  自1867年成立至今,雀巢在一直扮演著食品大鱷的角色,不斷在全球市場範圍內並購和剝離業務,終成世界最大的食品製造商,其百年並購歷程堪稱一本商業教科書。有統計稱,雀巢銷售額的98%來自國外,被稱為“最國際化的跨國集團”。

  “美極”就是被雀巢並購的其中一員。來自雀巢中國官網的介紹稱,“美極”是朱利亞斯·美極(Julius Maggi)于1884年在瑞士開創的烹調品牌,雀巢公司于1947年並購美極公司,在傳統的湯料、風味料及調味汁外,還開發了調味香料,即煮即食配菜等等,使“美極”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烹調品品牌。在印度,“美極”幾乎成了速食麵的代名詞,提到速食麵人們首先會想到“美極”。

    區域市場攤上的事,究其根源,跟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和全球經營戰略不無關係。雖然“美極”速食麵並未進入中國市場銷售,品牌危機並未波及,但前幾年連續在國內展開多起重大並購的雀巢正遭遇“消化不良”的尷尬,同樣壓力重重。二者表面上看似關聯不大,但也説明,雀巢在系統管理上出現了漏洞和危機。

  中國區的業績放緩在2013年已有體現:從2012年的高達91.4%降至2013年的27.6%。在雀巢2014年年報公佈的業績中,亞大非地區的低增幅引人注目。按照雀巢首席財務官龔萬仁的解釋,在中國、大洋洲,雀巢的業績尤其疲軟;中國有一些獨特的挑戰。

  中國的挑戰為何“獨特”?又是什麼拖了雀巢中國的後腿?

  雀巢進入中國市場20多年來,憑藉與中國公司建立合資公司的模式在國內開疆擴土。歷年的並購讓雀巢在華業務遞增,而今可替代産品線過多、創新不足卻成發展阻力。2014年6月,雀巢冰爽茶在經營13年後退出中國市場。2015年2月,近四百噸還未過期的雀巢咖啡在東莞銷毀。

  “去庫存化”已成為雀巢應對中國市場挑戰的關鍵詞,傾倒的近四百噸速溶咖啡只是其中一例。2011年銀鷺和徐福記兩大並購案帶來的業績增長只是曇花一現,2014年雀巢不得不面對並購後遺症,降庫存成為其主要的應對措施。

  2013年雀巢年報中特別“強調”增勢強勁的銀鷺,2014年則經歷了“困難的一年”。銀鷺的主要産品是花生牛奶、八寶粥等,産品老化,宣傳行銷亦無新意,加上娃哈哈、三元和達利園等對手強勢進入,核桃露等競品快速發展,市場增量有限。

  另一家被收購企業徐福記則四面受敵,出現銷售疲態,甚至出現了“逐漸脫離主流消費,趨向邊緣化”的説法。

  去年6月,剛剛上任雀巢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後的張國華表示,其首要任務是把雀巢當前擁有的不同品牌經營好。2015年,雀巢將繼續調整中國市場的産品結構,以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而對於調整中國市場産品結構的具體措施,雀巢方面並未做過多説明。

  雀巢在中國遭遇發展瓶頸並非個例。也曾靠並購快速擴張的達能、百事可樂、通用磨坊等跨國食品巨頭,在中國市場同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隨著網購、海淘等新興消費方式的興起,“渠道為王”的商業模式走向沒落,被雀巢、達能、百事可樂等跨國公司“養刁”了口味的年輕消費者更容易貨比三家,更勇於嘗試新口味,更樂於購買健康食品。面對中國市場競爭之劇,消費者變化之快,跨國公司接“地氣”的速度明顯落後於國內同行。

  如果説,印度“美極”風味考驗的是雀巢的應急公關能力,那麼在中國市場,“脫節”的雀巢們能否扭轉下滑的業績,還要看重新接軌市場的速度,這也是考驗雀巢的另外一種應急能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