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民生評論 > 正文

字號:  

朋友圈行銷 賣的不是面膜是節操

  • 發佈時間:2014-11-19 15:27:00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吳楠 宋溪  責任編輯:時習

  

  “最近感覺皮膚變滑了,毛孔細了,朋友説黑眼圈也淡了,其實我是敷了×××面膜!”

  不知何時開始,微信朋友圈中開始流行如此“分享”,分享背後,是一個新行業的興起——微商——在移動客戶端上賣貨的小商家。在這個“人人聊微信,天天朋友圈”的年代,微商的發展尤為迅速,乃至“你永遠不會猜到,朋友裏誰是下一個賣貨的”已成為網路段子。然而浮華背後,是皆大歡喜還是一地雞毛?是贏了買賣還是輸了節操?

  “萬萬沒想到,第一個賣貨的是‘她’”

  “有個朋友在朋友圈裏曬孩子衣服,曬了四五次,我才明白她不是在‘曬’,而是在賣。”作為一名IT企業的産品經理,馬俊早在三年前就開始使用微信,意識到有人在朋友圈賣東西,則是2014年5月的事情。

  在此之前,馬俊與同事曾考慮過微信行銷的可能性,在他看來,微商的出現至少需要兩個條件——微信活躍用戶過億,開放網路支付渠道。

  2014年3月, 微信正式開放網路支付功能,滿足了後一個條件;而頭一個條件——早在2013年底,微信用戶就超過3億。

  “2014年初的發紅包,讓一大批人綁定了銀行卡,當時我就覺得萬事俱備了,可萬萬沒想到,第一個賣貨的是‘她’。”馬俊口中的“她”,是自己的前同事,平時不顯山露水,也從來沒有過經商的經歷:“只是一個平常的‘孩子媽’,突然做起童裝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馬俊和同事們原先的構想中,“微商”更應像京東商城,是個由專業人士經營的行銷平臺。

  很快,馬俊發現了“朋友圈行銷”的巨大優勢——銷售者是身邊的朋友,産品信譽自然有了“光環”。尤其朋友圈銷售的貨物,又以衣服、化粧品等商品為主,而這些商品的價值,往往隨主觀評價的高低而起伏。

  這正如社會心理學所闡述的,人們更容易被自己信任的人説服。同樣的商品,如果朋友説好,可信度比淘寶的“皇冠”更高。

  “朋友就拍兩張自己孩子穿著衣服的照片,發到朋友圈。頂多再加一句,同款裙子還剩兩件。”餘下的事,從買家聯繫到支付,所有過程都能由微信解決:“買到商品的朋友,如果又貼一張自己孩子的照片,等於幫朋友再推銷一次。”

  隨後的幾個月,發展已超過了馬俊的想像,朋友圈中有如掀起了一股“下海經商”潮,賣化粧品的、賣衣服的,乃至賣果蔬生鮮的:“幾個朋友都是兼職幹,感覺是沒趕上淘寶那一撥的,都想趕上這一撥。”

  “覺得朋友賣的不是面膜,而是友情”

  在某事業單位工作的 “喵星人喵怪獸”,最先是看到自己的朋友“下海”:“朋友在朋友圈銷售,我就幫朋友賣,後來在她的鼓勵下,我也開始自己嘗試。目前都是主打面膜、護膚品,我的初衷是方便自己用,比如説面膜,批發的價格才實惠,反正也是用,不如批發,邊賣邊用。”

  微店建設已過半年,“喵星人喵怪獸”表示銷量並不算高,但仍覺效果不錯,“我朋友圈好友不多,但是每天都有出貨,而且好友人數在慢慢增加。”

  “喵星人喵怪獸”的宣傳,可謂不遺餘力,每天朋友圈中,她至少要發七八條消息,幾乎都是商品介紹。

  這樣的努力,在微商看來理所應當,但在“刷朋友圈”的旁人看來,似乎略失節操。“現在一打開朋友圈,各種賣貨的,取消關注也不合適,弄得朋友沒得做了。”28歲的蘇琳,“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刷朋友圈”,然而如今的朋友圈讓她頗為困擾——其中一大半都是銷售資訊,美名曰“推薦給姐妹們”:“如果是開淘寶店,那麼我支援。但在朋友圈發,明擺著只有朋友才會看到,那你不點讚不就是不捧場?”

  更讓蘇琳尷尬的是,一些開微店的朋友,還會時不時發來商品試用裝,每逢聚會,也有面膜送上。當然,送面膜的朋友少不了説一句:“用完別忘發張照片讓大家看看。”

  “朋友賣給你的東西,就算你用著一般,也不好明説。這種事情多了,就覺得朋友賣的不是面膜,而是友情。”買過幾次朋友店中的商品,蘇琳坦言多屬無奈:“逼得急了,只好説最近準備要孩子,不用化粧品了。”

  與此同時,為了宣傳自己的産品,微店商家往往在朋友圈中宣傳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識”。“酵素”——就是朋友圈中傳播最為廣泛的一例。

  “霧霾嚴重,酵素排毒”、“酵素改善人體的四大階段”……刷朋友圈的網友,幾乎都會看到類似標題的文章,在這些言之鑿鑿的文章中,“酵素”被稱擁有排毒、減肥、美容乃至促進細胞新陳代謝等功效。在文章末尾,往往也會建議讀者補充酵素攝入,並介紹補充酵素的各種好處。

  “酵素是酶的一種舶來説法,沒有那麼神奇的功效,可到了微店的商家嘴裏,就成了神藥。”理工科出身的羅晉,平時最愛與身邊人談些科普話題,他發現朋友圈中越來越多的“酵素神奇論”,都來源於開微店的朋友:“賣酵素産品的特別多,酵素面膜、酵素保健品等等。宣傳酵素的有效性,就是給這些商品打廣告。”

    “自己在別人眼中的信譽, 不會也不敢把它換成錢”

  除了“為自己代言”的微店,朋友圈還有另外一種行銷——為家鄉代言。

  2014年7月,在京城某研究院工作的“曉曉”,就做了一次“家鄉代言人”——她在朋友圈等網路平臺上,發起了一次“黑豬肉團購”活動——所有黑豬肉製品,都來自她老家的農場。

  發起團購的想法由來已久,每年老家給“曉曉”寄來一些特産,她都會分享給同事。看同事們不絕口地稱讚,她才萌生了“團購”的念頭。

  “都讓我送也不現實,大家一起買平攤運費,老家人也能賺一點錢,都算下來,比外面買到同品質的便宜。”5月,“曉曉”把團購的想法一説,就得到了同事的支援,看到網路上有人開微店,她也動了推而廣之的念頭:“推廣的範圍其實也不大,就是我常去的論壇和朋友圈裏的朋友。”

  在“曉曉”看來,自己並不是開“微店”,而是充當“代購”的角色,之所以發佈在朋友圈中,則是因為朋友圈有一定的指向性,還能留下評論:“説白了我就是個活動的組織者,當然,朋友圈比微網志還火,也是我考慮的因素。”

  兩個月的時間,參與團購的人數積攢了數十人,“曉曉”也覺得出乎意料:“沒想到大家對我這麼信任,我當然也不會辜負大家,從製作、包裝到運輸我是千叮嚀萬囑咐,真當作項目來做的。”

  有了成功的經驗,“曉曉”卻不準備把自己的“好名聲”利用到其他商品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信譽,是經營很多年的結果,我不會也不敢把它換成錢。用朋友圈組織活動是一回事,真去經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朋友,

  你還不信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