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民生評論 > 正文

字號:  

譚浩俊:樓市日趨理性“救市”影響有限

  • 發佈時間:2014-09-18 15:52: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譚浩俊  責任編輯:孫業文

  據媒體報道,近日在討論未來房地産企業融資方向的問題,“允許部分滿足條件的上市房地産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中期票據”已成為議題。

  對此,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央行在曲線放水。一方面,緩解房地産開發企業資金緊張的矛盾,避免更多房企加入到風險爆發的行列,引發市場擔憂;另一方面,就是幫助地方政府緩解“土地財政”困難,使地方政府不因為“土地財政”的迅速萎縮而出現財政運作困難、政府融資平臺“資金鏈”斷裂的問題。

  當然,這種曲線放水的行為,也讓市場産生了許多擔憂,那就是會不會因此而使剛剛趨於平穩的房價又一次出現上漲,使樓市調控的成果毀於一旦。

  實事求是地講,有這樣的擔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有點多餘。因為,按照目前購房者的心理以及市場的低迷狀況,單純給開發企業放水,很難對購房者産生影響,也難以使市場低迷的狀態得到改變。因為,對房企來説,真正有能力發行中期票據的企業,未必需要以這樣的方式融資。而急需資金的房企,則很有可能難以得到購買者的認可,無法將債券發出去。也就是説,央行的曲線放水,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種姿態,一種向市場注入信心的方式。

  事實也是如此,今年以來,除央行和銀監會先後給市場打氣、給市場提振信心之外,地方政府也使出了渾身解數,如放開限購、出臺鼓勵購房政策,甚至財政給購房者和銀行提供補貼等。但是,效果非常有限,不僅購房者不買賬,相關銀行也不買賬。

  不過,市場對地方政府、央行、銀監會等的“救市”政策不買賬,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這也標誌著,無論是購房者還是公眾,都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對能力。要知道,如果是幾年前採取這樣的舉措,市場一定會快速鬆動,房價也一定會順勢而漲。而從今年以來政策的調整與變化來看,對房價的影響顯然是不大的,對市場的影響更小。

  市場趨向理性,這也符合調控的需要。畢竟,對已經實行了市場化的房地産來説,決不能再在調控——放開——再調控——再放開這樣的行政管制狀態下進行了。這幾年的實踐也反覆證明,這樣的運作格局,不僅對房地産市場的健康有序十分不利,對消費者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為什麼房價會出現完全脫離實際的上漲,就是因為行政手段對房地産市場的干預太多,行政行為左右著房地産市場的變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既然已經放開了房地産市場,那就要相信市場能夠對房地産業發揮有效作用,相信市場能夠讓房價回歸理性,而不是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不斷地對房地産市場進行干預和影響。

  新的一屆政府成立以來,面對經濟的持續下行,既沒有再次利用房地産市場保增長,沒有立即放鬆樓市調控,也沒有如外界所希望的,繼續加大調控力度,而是利用已經出臺的政策,對房地産市場進行適度調控。在此基礎上,由各地根據市場變化情況,調整調控策略,如放鬆和取消限購、放寬限貸政策等。原本很多人擔心,這樣會衝擊市場、衝擊調控。實際結果卻是,對市場的影響效果十分有限。

  也正因為如此,此次央行對房企曲線放水,也不會有多大的效果。特別是大型房企,是不大會因為央行的曲線放水而採取迅速拿地的行動的。因為,絕大多數大房企手中囤積的土地都十分豐富,而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如果繼續拿地,就有可能留下很大的風險隱患。與其冒險拿地,不如等待觀望。倒是那些急需資金的小房企,能否渡過眼前的資金難關,不出現“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則是最為令人擔心的問題。央行會不會在政策上進一步給房企放水,值得關注。

  對央行的曲線放水行為,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是,要防止地方政府借機通過政策手段等鼓勵房企拿地。譬如向房企返還土地出讓金、故意壓低地價、在容積率等方面做文章等,以此來緩解“土地財政”危機。如果這樣,倒真的會對市場産生不利衝擊。

  總之,央行的此次曲線放水行為,既是向市場注入一定預期,也可能是一種試探,會不會有更多的放水行為,值得關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