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朋友圈“私人定制”食品將戴“緊箍咒”

  • 發佈時間:2015-09-01 10:07:34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金瀟

  網路上火熱“私人定制”美食,可能需要持證上崗了。

  國家食藥監總局近日在《網路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對包括微信朋友圈、餓了麼、淘寶網在內的網售食品做出規定,擬要求經營者須具備餐飲資質,平臺方需嚴格審核真實資訊,違者將處以罰款並負有連帶責任。

  新京報記者聯繫多家網上出售自製食品的店舖,發現這些“私人定制”美食大多是在自家廚房或租借民房處,進行家庭作坊式加工。

  浙江溫州監管部門在對網上定制食品的專項抽檢顯示,70%經營者未能辦理對應許可證,超過56%批次的食品不合格,存在大腸桿菌、菌落總數超標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意見稿》中的細化規定,將倒逼網路平臺對食品出售進行審核監管,並且將淘汰很大部分“無證經營”作坊。

  現狀

  民房里加工出朋友圈“私人定制”美食

  “芒果千層、紅絲絨蛋糕、濃情巧克力新鮮出爐,預訂的朋友來到府自取了!”

  每天中午,長沙的林女士都會在微信朋友圈上傳照片,出售已做好的手工蛋糕。她也常在前一天發佈資訊,詢問顧客的定制需求。這樣平均售價160元/個的蛋糕每天能賣出15個,“一個人在家趕制,有時候訂單都接不過來。”

  林女士説,她在朋友圈中出售的“定制蛋糕”,都是在自家廚房手工加工,所用的奶酪、奶油、麵粉也是從網上採購進口原料。雖是家庭作坊式加工,但林女士對安全並沒太多擔心,“顧客都是朋友介紹來的,也就問下價格、口味和配送,不會太關心有沒有實體店。賣了這麼久,也沒發生顧客投訴蛋糕有問題的。”

  江蘇的小許也是朋友圈“私房定制”大軍中的一員,他選擇和朋友一起賣手工水餃。每天早上在市場採購蔬菜、鮮肉等原料後手工趕制,然後到府送到顧客指定地點,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1000多個手工水餃,營業額400多元。

  “現在人手很緊張,打算先在朋友圈把口碑做起來,等訂單量上去了,就租個民居改造成廚房,請師傅專門來做。”小許説。

  新京報記者聯繫多家朋友圈“定制美食”發現,這些店舖幾乎都沒線下實體店,都是在自家廚房或者租借的民居處進行家庭作坊式加工,沒有辦理《餐飲服務許可證》、健康證等。

  雖然店舖宣傳都是主打家庭手工製作,但依靠一個廚房、一個微信號、幾個配送員的簡易方式,很難保證食品品質及衛生。今年8月中旬,浙江省消保委、溫州市市場監管局等對朋友圈美食進行專項檢查,隨機採購了溫州有一定影響力的10家微信美食,包括熟肉製品、蛋糕、糕點等44個批次。檢測顯示不符合國標的有25批次,不合格率達56.8%。一款名為“芒果芝慕”蛋糕的菌落總數超標130倍、大腸菌群超標12倍;一款“致命榴蓮”蛋糕的菌落總數超標100倍、大腸菌群超標8倍。

  “問題主要出在製作、倉儲、配送環節上。”浙江省消保委有關人士稱,25個不合格批次中,有20個批次是菌落總數超標,這是由於商家殺菌工藝不成熟,運輸存儲中條件不合格導致。10家被檢商家中有7家沒取得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等,大部分是家庭作坊,“生産區與其他功能區沒有隔離,食材堆放隨意淩亂,最基本的衛生要求都達不到。”

  洗牌

  “擦邊球式”賣食品的門檻將提高

  一位長期關注網售食品的餐飲業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些借助微信、電商平臺興起的“私人定制”店舖,打的是低成本、無門檻並逃避監管的擦邊球。

  根據食藥監部門對《餐飲服務許可證》的辦理條件,線下實體店舖經營者需提供租賃合同、産權證明、設備佈局清單、配送管理及驗貨制度等詳細材料。

  一家餐飲業商務公司負責人稱,地方對《餐飲服務許可證》手續還有更細化的規定,“房屋必須是商鋪,與居民樓距離保持20米,樓上樓下不可有住戶居民。還需提供污水納管平面佈置圖、隔油池平面圖、食品安全人員培訓合格證明、油水分離器等材料。”

  該人士説,目前許多網路食品店為節約店面租金和避開審核手續,大多是在自家廚房製作作坊式地“無照經營”。隨著監管日趨嚴格,“很大一部分店舖將被淘汰出局。”

  意見稿規定,網路食品經營者須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或者備案憑證、在網站首頁公示營業執照、許可證件,網路平臺方也應對經營者資訊審查登記,否則將處1萬元到3萬元罰款,與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這對微信朋友圈美食、餐飲外賣平臺、電商平臺來説都面臨監管審核門檻的提高。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淘寶、餓了麼等平臺已響應,推出審核準入機制,並對未提供相應經營許可證的商家進行清理。

  淘寶網規定,將為三證(開店主體人、營業執照、食品流通許可證)不一致的賣家,開放變更過戶入口。從8月底開始,對未進行準入認證賣家的預包裝食品進行處理,9月底開始下架未獲准入賣家的預包裝食品。

  餓了麼則表示,目前已上線商戶認證體系,商戶需上傳相關證照,並通過市場部門的線下核查才能線上上開店。8月27日,餓了麼還與上海市浦東市場監管局合作,對接在區域內上線的餐飲單位基礎數據及動態監管數據,包括營業執照、餐飲服務許可證、食品安全量化分級監管資訊等,消費者可在餐廳詳情介紹中清楚地看到上述資訊。

  難題

  朋友圈賣食品太分散面臨監管難

  對網上自製食品的經營熱潮,國外已有相應監管措施出臺。

  英國規定從事家庭自製食品銷售的個人或商家在營業前須向所在地環境衛生服務中心登記註冊,由中心派官員對其進行一系列檢查,並予以頒發許可證。2013年,美國加州也通過《家庭自製食品法案》,允許食品私營業主可不租賃店舖,在家庭廚房中生産出售烘焙製品、果醬、糖果等“低風險”自製食品,但前提是必須使用不易發生細菌超標原料,且在無需冷藏下也能保持新鮮,奶製品、肉類製品是禁止經營的。

  隨著國內管理辦法的出臺,網上食品將成為監管重心,但也面臨新問題:與淘寶等預包裝食品、餓了麼等實體餐飲外賣不同的是,微信朋友圈中自製食品由於銷售模式、經營主體分散,仍存在一定監管困難。

  新京報記者從騰訊微信公關部人士處了解到,目前對朋友圈的定制食品暫無具體監管措施。微信僅針對認證類餐飲類公眾賬號推動準入機制,審核營業執照、相關權利資質,但對個人賬號經營以及通過第三方工具開店,還沒監管細則。

  “僅微信上的電商平臺工具目前就有200多家。”一家提供微信開店工具的服務商説,微信平臺已開放支付、網頁等技術平臺,任何經營者都可使用第三方工具來開店,“在微信店舖中出售土特産、食品的商家,僅僅是使用這樣一個付費工具,服務商也沒有權力對出售的具體産品、準入審核做明確規定。”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消協副會長劉俊海認為,“網售食品管理中不允許出現任何盲區和漏洞。不論經營者採取何種方式銷售運營,其交易行為仍然是在平臺上發起,平臺方須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負起監督管理責任。”

  劉俊海説,意見稿是對《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細化和補充,對經營者資質審核和平臺連帶責任,將倒逼電商平臺加強對網售食品的資質監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