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進口葡萄酒搶灘國內市場 火爆背後亂象叢生

  • 發佈時間:2015-07-28 11:35:17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金瀟

  日前,中澳自貿區協定的簽署,意味著34.7%的葡萄酒關稅將在2019年降為零。澳大利亞也成為繼紐西蘭、智利後,又一個享受葡萄酒零關稅待遇的國家。

  曾經“高高在上”的進口葡萄酒,近年來隨著進口量逐年攀升和價格降低,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此次在“零關稅”的政策紅利之下,進口葡萄酒更是吹響了新一輪對國産酒的進攻號角。但與此同時,進口葡萄酒火熱的市場背後,也隱藏著魚龍混雜等亂象。

  A觀察篇

  葡萄酒零關稅擴容

  近年來,隨著國內葡萄酒市場的火熱,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法國波爾多地區進口葡萄酒外,還有不少“新面孔”出現,如來自澳大利亞、智利、美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家的葡萄酒。

  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分會統計,今年1~5月,我國進口葡萄酒數量同比增長38.09%,金額同比增長22.32%,進口額增速繼續提高。

  6月17日,中澳簽訂自貿協定,意味澳大利亞葡萄酒將在2019年享受零關稅。而在此之前,享受葡萄酒零關稅待遇的國家還有智利和紐西蘭。

  這些舉措都將拉動葡萄酒進口量進一步增長。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智利葡萄酒到中國的進口量也出現激增。2015年前4個月,澳大利亞葡萄酒進口量同比上升48%,進口額激增90%,成為僅次於法國的第二大葡萄酒進口國。今年3月,智利瓶裝葡萄酒向中國出口大約34萬箱,總額超過1.16億美元。

  價格漸趨親民

  過去的十年,進口葡萄酒受益非理性消費,其價格虛高,不過隨著三公消費禁令等因素的影響,進口葡萄酒不再都是“高大上”産品,價格變得越來越親民。

  記者在京城超市、酒業專賣店看到,貨架上擺放著不少標稱“原裝進口”的葡萄酒,價格差距懸殊:高檔的禮盒酒有的一瓶標價1000元以上,甚至上萬元;低端的進口葡萄酒,有的一瓶幾百元左右,打折後有些甚至低至數十元一瓶。總的來説,産自法國的較貴,而産自澳洲、西班牙、智利等國的則相對便宜。一位酒業專賣店銷售人員介紹,目前國內市場進口葡萄酒銷售較好的,價位多集中在100-500元這一檔次,這個價位的葡萄酒品牌眾多,涉及的國家和主要産區幾乎應有盡有。

  而在此前,一些高檔葡萄酒銷售很是火熱,甚至可以説是“一瓶難求”。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以大拉菲為例,在2011年前後,一瓶1982年的大拉菲在國內最高能賣到8萬元-10萬元。現在,同樣一瓶1982年法國大拉菲,只需要4.5萬元,而通過一些壓貨的經銷商還能拿到更低價格。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表示,零關稅直接影響終端價格,使進口葡萄酒價格不斷下探,國內葡萄酒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此外,受三公禁令、經濟大環境等影響,也使得高端葡萄酒自降身價,以搶奪市場。“進口葡萄酒過去暴利銷售模式不再,近幾年進口葡萄酒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紐西蘭、智利、澳大利亞等國的進口葡萄酒關稅減免,將導致進口量大幅增加,國內葡萄酒整體市場供過於求,價格自然下跌。此外,現在整個酒水市場不景氣,各渠道商均在採取低價出貨策略,電商平臺的價格策略也對進口葡萄酒的價格帶來較大衝擊。”

  國內酒企壓力大

  進口葡萄酒飛歌猛進,也給國産葡萄酒不少壓力。中國酒業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國産葡萄酒全年釀酒總産量116.10萬千升,同比增長2.11%;實現銷售收入420.57億元,同比增長3.91%。不僅整個國産葡萄酒增長乏力,一些國産葡萄酒龍頭表現也差強人意。國産葡萄酒龍頭企業張裕年報顯示,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42億元,較上年下降3.80%。

  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王祖明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儘管一些國産葡萄酒的價格較低,但價格並不是決定行業發展的唯一因素。葡萄酒是極具個性化的酒種,注重的是品質、産區和性價比,中國葡萄酒目前還缺乏個性和特點,沒有辨識度。“國産葡萄酒産業發展瓶頸在於個性和品質,葡萄品種的選擇、栽培模式和技術沒有提高,各個産區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國內葡萄酒企業重渠道輕文化,照搬白酒的行銷模式是不可取的,葡萄酒的文化屬性很重要,高端酒的價格支撐需要品質、品牌、歷史、文化、風土等因素共同作用。”

  朱丹蓬表示,國産葡萄酒的競爭更多在於拼規模、拼價格,並沒有給消費者講一個好的故事,把葡萄酒文化內涵教給消費者。“隨著關稅減免政策進一步放開,品種豐富的進口酒或將進一步蠶食國産酒市場份額,價格戰在所難免。因此,未來葡萄酒消費將更傾向於高性價比産品,國産葡萄酒的市場壓力將更大。”

  B 調查篇

  進口葡萄酒亂象凸顯

  在進口葡萄酒市場火熱的背後,市場也存在不少亂象,讓消費者難辨其真。

  亂象1:市場不透明價格虛標

  商家隨意標價、價格虛高問題是目前葡萄酒市場的一大頑疾。由於大部分消費者並不十分了解進口葡萄酒的價格構成及定價方法,一些商家趁機對所售葡萄酒産品隨意加價,從而導致價格混亂。不少消費者反映,超市和酒水專營店裏林林總總的葡萄酒,價格波動幅度很大,既有低至幾十元,也有價格高達幾千元乃至上萬元的高檔酒。即使同一款葡萄酒在不同地方的售價也不同。

  經營葡萄酒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一些經銷商把幾十元的葡萄酒自己配了一個高檔的包裝,然後標價上千元賣給顧客。因為顧客無法根據口感和産區判斷酒的檔次,他們在送禮時往往更看重的是包裝,因此商家自行過度包裝紅酒十分普遍。

  此外,一些不法葡萄酒商家通過混淆葡萄酒的級別,將低等級酒包裝成高級別酒,如鑽石級、大師級、特優級等林林總總的級別概念,讓消費者無所適從。

  亂象2:國內分裝冒充原裝進口

  目前進口葡萄酒市場主要有三種公司:一種代理進口葡萄酒品牌,即將國外葡萄酒原瓶引進中國市場銷售;一種是在國外尋找酒莊合作,在産地生産灌裝並貼上自己的品牌,再進口到國內,也號稱原裝進口;另一種是將國外的散裝酒運到國內,在國內生産灌裝,甚至是進行勾兌調整口味,也標榜是進口酒。

  朱丹蓬告訴記者,國內進口葡萄酒共分兩種,一種是直接進口瓶裝酒,另一種是灌裝酒。每年國內進口紅酒的消費量大於紅酒進口量,“國內銷售的紅酒到底有多少是純進口,有多少是被勾兌過的,沒有人能算清楚這筆賬。”

  此外,一些不法商家甚至還“造假”冒充進口葡萄酒,用酒精、色素、香精等工業原料勾兌出假葡萄酒。由於進口葡萄酒市場不透明,不少勾兌的“假酒”貼上進口葡萄酒酒標後也進入市場。由於這種“勾兌”出來的葡萄酒根本不是葡萄原汁發酵而來,消費者飲用存在健康風險。

  亂象3年份造假“山寨”酒氾濫“酒是陳的香”,一些消費者對陳釀葡萄酒可謂情有獨鍾。而一些商家正是利用消費者的這種“啃老”心理,虛假標注所産酒為“XXX年份酒”、“十年陳釀”、“五十年窖藏”,將根本未陳釀過的葡萄酒大肆鼓吹為年份老酒,大打年份概念牌。而普通消費者對此大多缺乏鑒別能力,部分消費者甚至還認為陳釀酒一定比新酒優質,從而被酒水的年份概念蒙了眼。

  名莊酒在國內市場也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但一些不法酒商為了牟取暴利而打擦邊球,將所售葡萄酒冠之為與名莊酒相似的名字,或者偽造名莊酒的商標,冒充名酒。

  朱丹蓬介紹,葡萄酒行內流傳一個説法:國內和名莊酒相關的每100元銷售額中,正牌廠家佔20%,80%落入造假企業腰包。目前被山寨得最多的名牌酒莫過於拉菲了。國人都知道,“拉菲”是進口葡萄酒裏的“LV”。而一些不良酒商正是利用國人的這種消費心理,製造與銷售讓人啼笑皆非的各類“山寨拉菲”,如,“拉菲帝國”、“拉菲世家”、“金拉菲”等山寨貨。

  C小貼士

  選購進口葡萄酒要“四看”

  進口葡萄酒市場上的種種亂象,讓消費者在買酒時很難甄別真假。那麼如何選好一款原裝的進口葡萄酒呢?知名葡萄酒伺酒師高梓清介紹,購買進口葡萄酒最好要“四看”。

  1.看報關單、出入境檢疫報告單。原瓶原裝進口葡萄酒的報關單上一般會標明“分量”和進口瓶數;而出入境檢疫單上會標明葡萄酒單位,如果是支/瓶/箱,則均為國外原瓶原裝進口紅酒,而如果是千克/噸/公斤,則為國內灌裝的進口酒。

  2.看中文標簽。按照我國規定,所有進口葡萄酒均需加貼中文標簽。規範的進口葡萄酒中文標簽強制性標注應具備以下內容:品名、原料與輔料、産品類型(含糖量)、原産國、酒精度、生産日期或灌裝日期、保質期(酒精度10%的飲料酒可以豁免)、貯存貯藏條件方法、進口商/經銷商/代理商名稱地址和聯繫方式、警示用語等。

  3.看條碼。正規原瓶原裝進口紅酒都會有中文背標,而在中文標上都會有條碼,而且這些條碼第一個數字往往代表不同的國家,如3代表法國,0代表美國,7代表智利,8代表西班牙,9代表澳大利亞等。

  4.看灌裝地。原瓶原裝進口紅酒的中文標或錫帽上會標注葡萄酒的原産地與灌裝時間,除此之外不會標有灌裝地,如果發現中文標上有灌裝地就要多加留心了,因為很可能是灌裝酒。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