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農業部:安徽萬畝減産絕收稻種並非超級稻

  • 發佈時間:2015-04-12 11:14: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時習

  2014年10月,在安徽蚌埠等6市種植的“兩優0293”發生大面積減産絕收。日前,有媒體在報道時稱,“兩優0293”為超級稻二期主推品種”;稱“19年來,超級稻試驗産量高歌猛進,而中國稻穀總産量和單産卻未見顯著提高”,並由此質疑我國發展超級稻的努力。情況果真如此嗎?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獨家採訪了農業部、相關專家和安徽有關部門。

  安徽減産絕收稻是什麼品種?

  回應:“兩優0293”不是超級稻品種

  記者從農業部獲悉:近日引發社會關注的稻種“兩優0293”沒有參加過農業部組織的超級稻品種認定,不是“超級稻”品種。

  2005—2007年農業部採用《超級稻品種確認試行辦法》對水稻品種進行超級稻認定。2008年,農業部印發了《超級稻品種確認辦法》,在産量高、品質優、抗性強、適應廣的要求下,明確超級稻的品種指標、確認程式和退出機制。2005—2015年,農業部累計冠名了146個超級稻品種。由於冠名後推廣面積不達標等因素,陸續有28個品種被取消了超級稻品種資格。目前仍有118個超級稻品種在確認範圍內。

  據農業部有關人士介紹,“兩優0293”水稻品種2004—2005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産576.2千克,比對照“汕優63”增産6.03%。2005年生産試驗,平均畝産561.0千克,比對照“汕優63”增産11.08%。抗性鑒定結果為:稻瘟病平均5.6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0%,高感稻瘟病;白葉枯病5級,中感白葉枯病。

  該品種于2006年第一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定通過。

  農業部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在審定時已充分考慮了該品種高感稻瘟病這一情況,因此,審定意見中明確規定:適宜在安徽等長江流域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安徽“萬畝水稻減産絕收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回應:孕、抽穗期間低溫連陰雨、品種本身高感稻瘟病、預防措施不到位均是主因。安徽稻區曾被認為是“兩優0293”種植適宜區

  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2014年12月30日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慶、合肥、滁州、馬鞍山、淮南6市種植的“兩優0293”發生大面積減産、絕收,受災面積超過萬畝。

  安徽省農委于去年9月23日組織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省農技推廣總站等部門的專家進行了田間現場鑒定。專家組鑒定結論為:種植田間出現異常係稻瘟病所致,主要原因是由於孕、抽穗期間低溫連陰雨,品種本身高感稻瘟病,加上適期預防措施不到位,導致該病暴發。

  專家表示,“兩優0293”品種確實扛不住稻瘟病。該品種最大的優點是抗倒,但“高感稻瘟病”。此前安徽並非稻瘟病高發區,因此被列為“兩優0293”的適宜種植區域。發生此次稻田災害事件後,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曾向農業部上書,要求重新審定“兩優0293”的種植區域,希望“不再包含我省”。

  如何看待超級稻?

  回應:我國超級稻推廣面積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30%,畝增産幅度達到13.2%,推動了水稻增産

  “兩優0293”事件再次把超級稻推到風口浪尖,什麼是超級稻,它在推動糧食産量提升方面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

  超級稻,是指採用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育成的,比現有水稻品種有大幅度産量提高,並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水稻新品種。2005年,農業部啟動了超級稻攻關項目,一方面通過小面積科研攻關挖掘水稻增産潛力,另一方面通過大面積良種良法配套提高水稻綜合生産能力。經多年實施,選育了一批産量高、品質優、抗性強、適應廣的超級稻品種,整合示範了一批高産高效栽培技術,也創造了一些高産典型。

  據2014年統計資料顯示,經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的推廣面積已達到1.36億畝,約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30%,平均畝産達到590.8公斤,與同等種植條件下的非超級稻品種相比,畝增産68.8公斤,增産幅度達到13.2%。下一步,超級稻的研發與推廣重點將向中低産田發展,繼續促進水稻單産水準的提升。

  水稻育種應該把高産作為目標嗎?

  回應: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試驗産量仍是衡量品種的主要基礎性指標,糧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在沒有完全解決糧食安全的歷史階段,“産量”指標最重要。隨著糧食問題的基本解決,“優質、多抗”的指標越來越重要

  有媒體報道認為,一方面我國超級稻産量已超過1000千克,另一方面水稻平均畝産還不足450千克,並因此質疑我國追求高産的育種方向。

  根據記者查閱的資料,2014年袁隆平科研團隊在湖南溆浦縣設置的超級稻百畝方試驗産量已達到每畝1026.7千克,同年全國水稻生産平均畝産為454千克。這個差距能否説明育種不應追求高産?

  農業部有關人士介紹,1026.7千克是試驗産量水準(即專家産量),是指水稻品種在試驗條件下所能夠達到的最高産量,是在大田生長條件下能夠達到的現實産量潛力,這是衡量育種科技進步水準的重要指標。同時,專家産量是良種、良法、良田等多方麵條件最優、配套前提下實現的最大産量潛力,這也為在大田生産條件下獲得更高産量提供了有效的高産技術路徑和措施選擇。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水稻生産和品種更替來看,水稻品種的試驗産量不斷取得突破、提高的過程,也是我國水稻品種大田生産單産水準逐步提高的過程。

  專家特別表示,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水稻育種仍然要把品種的試驗産量潛力擺在重要位置,只有保持産量水準不降低的前提,才能為産品優質化、種植機械化、栽培輕簡化、生産清潔化等奠定基礎。儘管我國糧食連年增産,但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糧食供給偏緊狀態將長期存在。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每年僅新增糧食需求就在100億斤以上。對我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説,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生産已經過關,糧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松。新形勢下“轉方式、調結構”,絕不意味著放鬆糧食生産,絕不能削弱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因此,今年的一號文件,仍然把建設現代農業、不斷增強糧食生産能力放在首位。

  事實上,水稻育種界公認的評判品種好壞的基本原則是“高産、優質、多抗”,即産量高、品質優良、抗多種病蟲害。在糧食總産較低、沒有完全解決糧食安全的歷史階段,“産量”指標最重要。隨著糧食問題的基本解決和農業生産方式的轉變,市場對穩産和農産品[1.57% 資金 研報](15.49, 0.24, 1.57%)品質的要求提高,“優質、多抗”的指標越來越重要。

  按照《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2014年8月,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發佈了新修訂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新的審定標準更加重視品種的安全性,將南方稻區品種對稻瘟病抗性由稻瘟損失率最高級9級大幅度提高到不高於7級,且對抗性不達標品種實行一票否決。同時,強化了品種豐産性穩産性要求,對品種的評價標準進一步提高,與農業生産實際結合更加緊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