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瀋陽“胡蘿蔔第一村”萬噸胡蘿蔔滯銷

  • 發佈時間:2015-03-10 01:00: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謝淩宇

  從瀋陽市北郊的新農路來到沈北新區尹家鄉新農村村口,就可以看到路邊的大鐵門上用粉筆歪歪扭扭地寫著兩行字“賣胡蘿蔔、賣大蘿蔔”,這個村有著瀋陽“胡蘿蔔第一村”美譽。

  聽説來了記者,聚在村口的幾個人立刻圍了上來,“胡蘿蔔都賣不出去了,快幫幫我們吧!”“家家都有幾十萬斤呢,這些胡蘿蔔再賣不出去就爛窖裏了”。

  新農村現有村民700多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瀋陽市列為二類蔬菜生産基地。説起為什麼都種胡蘿蔔,43歲的村民李紅告訴記者:“從我小時候起,大家就種胡蘿蔔,全村沒有幹別的的。”這讓新農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胡蘿蔔第一村”,胡蘿蔔也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可今年胡蘿蔔賣不出去了。村民常艷榮家今年收穫15多萬公斤的胡蘿蔔。她告訴記者,10月霜降以後收穫。村民們都會把胡蘿蔔裝袋放入地窖中冷藏。“今年冬天本來就不怎麼冷,地窖的溫度不夠低,如果再有一個月賣不出去,胡蘿蔔估計就都得爛。”

  沿著鐵管焊接成的簡易梯子,記者跟隨常艷榮一起到深2米多的地窖中。這個地窖長約50多米,平底拱頂結構,3萬多個裝滿胡蘿蔔的編織袋堆滿整個地窖,人在地窖裏只能蹲在胡蘿蔔袋上,根本直不起腰。

  記者看到,地窖的拱頂上凝結著一層厚度約1釐米的霜,這是讓常艷茹最為擔心的:一旦天暖,霜就會融化使胡蘿蔔受潮腐爛,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

  新農村黨支部佟書記介紹,往年秋天,都會有來自山東、山西等地的車開來收購,大概3月份左右胡蘿蔔就能賣完。可是今年,新農村一輛大車也沒有看到,全村1萬多噸的胡蘿蔔陷入滯銷。

  新農村的胡蘿蔔菜農種植面積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但這並沒有引發他們從傳統農民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轉變,“只顧低頭種地,不知抬頭行銷”的傳統生産方式讓他們的抗風險能力依然非常脆弱。

  村民汪樹海通過土地流轉獲得50多畝地經營權,“現在很多鄉親們都去城裏,想包地挺容易。但是包的越多成本越高,蘿蔔賣不出去賠的就越多。”

  像汪樹海的情況在新農村比較普遍。全村能生産出上萬噸的胡蘿蔔,卻很少人考慮胡蘿蔔如何銷售的問題。

  “往年都是大車來收,沒怎麼愁過賣,2012年也滯銷過一次,後來媒體一宣傳,就來了幾個城裏的大超市收購,給解決了。”村民們説。“想沒想過自己尋找固定的銷售渠道嗎?”記者問。“沒有,咱們就是農民,哪有那能耐?我們就管種。”汪樹海説。

  在瀋陽市內的鐵西盛發蔬菜批發市場,記者看到,胡蘿蔔供應量充足且價格大多在每公斤2元以上。

  開大車賣胡蘿蔔的陳先生告訴記者,去年他到新農村收胡蘿蔔,但是今年他卻捨近求遠,去福建收購胡蘿蔔再運過來。“南方運來的成本與新農村的胡蘿蔔在市場上的賣價都是每公斤1.6元錢左右,但是南方的胡蘿蔔是今年新下來的,而且外形好,能賣到2元錢以上,利潤高。今年大車都去南方收。”

  從外形上看,新農村的胡蘿蔔確實較市場上售賣的胡蘿蔔尾部更為細長。“那以後還會不會到新農村進胡蘿蔔?”記者問。陳先生説:如果新農村的胡蘿蔔在價格上有明顯優勢,還是願意到新農村收購。

  李紅表示,雖然村裏出産胡蘿蔔的每公斤成本就要8角多,但如果現在有人來收地窖裏的胡蘿蔔,8角一公斤也賣。當記者問明年是否會針對市場需求做出改變時,李紅愣了一下説:“明年還得這麼幹唄!還能年年這樣麼?”

  遼寧省農科院研究員張青則認為,解決胡蘿蔔滯銷不能光靠低價銷售,“傳統的胡蘿蔔種植利潤率比較低,解決滯銷必須産品升級。比如生産水果胡蘿蔔,個頭比較小,含糖量比較高,品質好,價格自然就高,所以還是要品種創新。”

  瀋陽蔬菜流通協會會長何立興介紹,一種蔬菜的種植和銷售,不能只看一個地方的情況,而是要看全國的整體情況。“現在暖房菜、反季菜都不缺,但是很多農民缺少市場的資訊,種什麼、種多少都是靠感覺。”現有的粗放式農業,只有向生産、加工、儲藏、銷售産業鏈轉型,才能讓開走的大車再回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