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滿天飛如何辨真偽? 銷售方"口説為憑"
- 發佈時間:2014-11-04 09:08:00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謝淩宇
繼“綠色”、“無公害”概念走紅後,“有機”農産品也逐漸爬上了超市貨架,小小一盒的價位幾乎可以等同於數斤的尋常蔬果。但記者走訪後發現,某些號稱為“有機”的産品實際上只是出自銷售者缺乏憑據的命名,並不符合國家的相關標準。在這種魚龍混雜的情況下,普通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打了折扣,市場秩序也隨之受到了破壞。
銷售方:沒有標識“口説為憑”
“你是要買有機蔬菜?這邊看,架子上的都是!”在海澱區的一家連鎖超市裏,聽到記者詢問“是否賣有機食品”時,一位導購人員立刻抬手指向了立在邊角處的貨架。
記者走近後發現,上面層層摞滿了盒裝蔬菜,與攤在過道處散賣的蔬菜相比,確實顯得更加潔凈、形狀規整一些,但記者拿著盒子翻來覆去地看了半天,只找到超市中標明産品種類價格的條碼和生産商“某生態農業公司”的名稱,沒能發現和“有機”直接相關的任何字眼。
“這上面沒寫是有機的,你説是有機依據什麼?”記者隨即提出了質疑。面對這樣的疑問,導購顯得很淡定,“我們平時那些菜都是不包裝讓大家隨便挑的,這些包裝了的就是有機的,我們賣貨的都知道,你放心,絕對既營養又健康。”
記者隨即發現,這種“口説為憑”式的有機食品並不只出現在實體店中,在淘寶網上,記者詢問了五家在商品名稱中含有“有機”字樣的賣家,對於“是否有機”的詢問,這些店主都毫不遲疑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但當記者要求出示憑據時,有的回答“農家肥種的就是有機的,我家的菜都是農戶自己種的”;有的直接做了“例外”解釋,聲稱“只有有實力的公司才能有認證,我們就是自産自銷”。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面對記者的一再追問,一位賣家直接用個人信譽做了擔保——“沒有標識,全憑良心。”
消費者:概念模糊心存疑慮
“有機”究竟如何定義,哪些菜是“真貨”?消費者也是一頭霧水。記者在位於國際展覽中心一側的家樂福超市“蹲守”了一個小時後發現,不管是出售便宜新鮮的散裝菜攤位,還是碼放乾淨整齊的盒裝菜架子,來往挑選的人都是絡繹不絕,惟獨賣有機菜的區域乏人問津。雖然間或有好奇的顧客路過,拿起來看上兩眼,它們最終的歸宿還是貨架而非購物車。
記者隨機詢問了10位顧客不去購買有機菜的原因,“太貴了”成為共同的呼聲。從價位上看,這些蔬菜的確不太“親民”——紫洋蔥一斤33.4元、聖女果一斤30元、卷心菜一斤26元。以百姓家中常吃的胡蘿蔔對比,有機胡蘿蔔一斤31元,三根人手長度的要賣上20.57元,而散裝的一斤才0.98元,價格差了幾十倍。
但記者同時發現,價格並不是消費者望“有機”卻步的惟一理由。
對於有意購買的市民,不知道“是否貨真價實”讓他們心生疑慮。將好幾種蔬菜拿了又放下的李大媽告訴記者,自家的兒媳婦懷孕了,家裏想s給她“開個小灶”,買點更加健康的蔬菜,但所謂的“有機”蔬菜在市面上挺多,價格參差不齊,到底是怎麼種出來的,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分辨。
“如果真的像網上説的不加那些亂七八糟的農藥化肥啥的,多貴我們也願買,畢竟家裏有孕婦嘛。但他們各説各的,也沒人查、沒人監督,誰知道是真是假,反正外表上看不出來,萬一就是普通菜洗洗包包,這錢不就花得冤枉了嘛。”李大媽最終還是從有機菜的貨架走開了。
專家:看“標”認“碼”片刻可查
“‘有機’和‘無公害’、‘綠色’並不能畫上等號,它的種植標準更高,可以説是‘金字塔尖’上的食品。”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的副教授吳廣楓告訴記者。
我國《有機産品》國家標準規定,有機産品生産過程中不得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産物。而“無公害農産品”生産過程中允許使用農藥和化肥,但不能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綠色食品”則是指産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産、實行全程品質控制並獲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的産品,在生産過程中允許使用農藥和化肥,但對用量和殘留量的規定通常比無公害標準要嚴格。
有機食品協會工作人員解釋,正規有機産品,必須統一附加國家有機産品認證標誌,而且有惟一編號和認證機構名稱標識。消費者在選購産品時,一要看“標”,有機産品認證標誌為圓形,外框綠色,上部有“中國有機産品”字樣,還繪有綠色絲帶環抱的紅色種子造型。這個標誌的防偽性很強,數量控制嚴格。
另外,有機産品的“有機碼”採用暗碼形式標注在有機産品認證標誌旁,刮開涂層即可獲取,在“中國食品農産品認證資訊系統”(food.cnca.cn)中輸入該有機碼,産品資訊就一目了然。
而對於消費者反映的“有機食品價格偏貴”的問題,這名工作人員表示,因為有機産品拒絕一切農藥化肥,對於土壤、灌溉水也有相對“苛刻”的要求,比生産日常的蔬果耗費更多人力物力,售價自然偏高。但他同時表示,有機産品雖然更加健康安全,但並無實驗室數據表明其營養價值更高,市民購買時還應理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