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馬佔平:應儘快實行食糖目標價格管理

  • 發佈時間:2014-09-28 09:01:14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龍

 

  糖市怎麼了?

  價格調控機制不健全,“政府蔗”遭遇“市場糖”,低價進口糖大量涌入

  新榨季在即,糖價仍未回暖。從2010/2011年最高價7800元/噸,到今年9月的3900元/噸,國內糖價跌幅達50%,糖業全行業虧損、糖農減收。糖産業到底怎麼了?

  中國糖業協會副理事長馬佔平分析,近幾年糖價大跌,進口糖大量涌入是主因。加入世貿組織頭10年,我國每年進口食糖基本在100萬噸左右。但從2010/2011制糖期開始,國內外糖價倒挂加劇,低價進口糖嚴重衝擊國內市場。2013/2014制糖期預計進口糖將達390萬噸,佔國內糖産量的29%。

  進口糖為何會大量涌入?馬佔平認為,除了國內原料價格高、制糖成本高外,重要的是我國食糖價格調控機制不健全:

  一是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目前糖料由政府定價,而食糖價格是市場調節。由於國內農業基礎薄弱,種植成本不斷上漲,為保護糖農利益,糖料收購價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國內甘蔗價格比國外高出近一倍,而原料價格一般要佔制糖成本的80%,國內糖企生存艱難。

  二是現有臨時收儲政策難起到“平衡供求、穩定糖價”作用。雖然臨時收儲政策一定程度延緩了糖價下行速度,但也拉大了國內外價差,低價進口糖乘機涌入。同時又刺激了國內原糖加工能力盲目擴張,造成産能過剩。糖價持續走低,國家食糖儲備庫存高,蓄水池作用減弱。此外,國內食糖進口關稅水準低,準入量大,再加上食糖進口管理相關制度不夠完善,我國成為全球食糖主要出口地。

  “政府蔗”遭遇“市場糖”,導致全行業虧損。馬佔平説,預計2013/2014年制糖期虧損達上百億元。大量糖企虧損,又造成拖欠農民糖料款現象嚴重,整個糖産業陷入困境。

  馬佔平説:“食糖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是食品、醫療等産業的重要基礎原料。尤其是糖産業關係到老少邊窮地區4000萬糖農利益、40萬職工就業和政治穩定。促進糖産業持續健康發展,當務之急是儘快完善糖價調控機制,理順糖價市場體系。”

  難題咋應對?

  實行食糖目標價格管理,充分發揮市場自我調節作用

  “儘快建立食糖目標價格管理制度,是化解當前糖業困境和促進糖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有效途徑。”馬佔平表示,一個基本思路是,以糖料種植成本為基礎,設定食糖調控的目標價格。當國內糖價低於目標價格時,財政對糖農直接補貼;反之,靠市場調節,無需補貼。這樣糖價隨行就市,充分發揮市場自我調節作用。

  馬佔平説,與現行調控相比,實行食糖目標價格管理,可以有效化解“政府蔗”與“市場糖”的矛盾,既有利於保護糖農生産積極性,又不把市場風險轉嫁給企業。同時,大大減少了對糖價的行政干預,縮小內外價差,減緩進口糖對國內市場的衝擊。

  他進一步分析,對糖實行目標價格管理行政成本低、補貼少、易管理,可行性強。

  制糖工業集中度高,易管理。全國28家大型糖企集團的食糖産量佔全國80%以上,且企業糖料收購、食糖生産有稅務和物價部門監管,糖料數量、食糖價格容易掌握。

  糖農與糖企聯繫緊密,易操作。由於糖料的不可儲存性,決定了糖料生産與制糖企業緊密聯繫,糖農利益與糖企利益緊密相扣,沒有中間環節。而糖廠對糖料砍運榨有長期嚴格計劃和完整的管理體系,農民種植面積易統計,有利於制度操作和政府監管。

  馬佔平認為,我國糖料種植區域集中,廣東、廣西、雲南、新疆等七個主産糖省區産量佔全國90%以上。實行食糖目標價格管理制度,應按自然形成的經濟區劃在全國主産糖區統一推行,不宜進行局部試點,造成地區間政策不一致。他建議,促進糖業健康發展,要加大對“第一車間”生産支援力度,將糖料生産納入農資綜合直補範圍。同時,進一步加強進口管理,嚴厲打擊走私食糖。加快糖業立法工作,建立統一管理體制,提高食糖調控效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