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消費要聞 > 正文

字號:  

9款送檢海蜇含鋁但未超標 專家稱醋酸可去除明礬

  • 發佈時間:2016-05-17 07:26:27  來源:新京報  作者:李棟  責任編輯:李春暉

  檢測人員在對新京報記者送檢的9份海蜇樣品進行鋁含量檢測。新京報記者 李棟 攝

  5月7日,浙江湖州警方查獲一處人造海蜇絲的攤點。一時間,“10噸假海蜇流入市場”的消息引爆朋友圈。經查,這種“海蜇絲”為化學原料合成,當事人3年內共生産超過10噸,部分成品鋁殘留達到600-800mg/kg,超出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對此,新京報記者自5月9日起在北京市場抽取9份海蜇産品並送檢,發現樣品中鋁殘留合格率為100%。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天然海蜇也採取明礬脫水的“三礬”工藝,導致其同樣存在鋁殘留較高的問題。專家建議,家庭食用可通過醋浸泡或用水反覆清洗去除其中的明礬。

  - 實驗

  還好!北京市售9份海蜇鋁殘留未超標

  實驗時間:2016年5月12日

  實驗機構:北京智雲達食品安全檢測消費者體驗中心

  實驗目的:檢測北京市場零售海蜇加工品中的鋁含量

  實驗樣品:從京深海鮮市場、首航超市等購買9款散裝海蜇絲、海蜇頭等樣品。

  實驗過程:實驗人員依據《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對海蜇加工品進行粉碎取樣後,分別加入蒸餾水、檢測溶液,進行超聲波和靜置處理。選取處理後溶液,加入顯色試劑後靜置20分鐘,與空白對照組一起放入儀器內進行掃描檢測,得出硫酸鋁鉀、硫酸鋁銨等含量數值。

  實驗結果:9份樣品中鋁含量在36.952mg/kg-47.285mg/kg之間,均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點500mg/kg的限值。智雲達食品安全實驗室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這9份樣品在加入顯色試劑階段未發生明顯色變,均顯示為淺藍色,説明其中鋁含量在安全限值內。

  - 探訪

  人造海蜇價廉光滑易斷

  5月12日,新京報記者到京深海鮮批發市場探訪發現,海蜇絲、海蜇頭等加工品售價為15元/公斤—30元/公斤不等。這些海蜇浸泡在鹽水中,顏色微微發黃,捏起來較有彈性和韌度,聞起來有明顯的海腥味。

  一位海蜇批發攤主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天然海蜇、人工養殖海蜇價格有明顯差異,一般品相的海蜇批發價約為4.5元/斤,但品級較好的海蜇價格則在6.5元/斤以上,“表面泛黃就是品級一般的海蜇,顏色稍白且帶有紅點的口感、韌性都要好很多。”相比之下,人造海蜇批發、零售價格通常在2—2.5元/斤。

  另一家水産品經營商戶告訴新京報記者,真海蜇絲根據品相的不同,顏色從泛黃到乳白不等,但人造海蜇絲會出現均勻的白色甚至呈現透明狀。同時,天然海蜇絲的形狀是不規則的長條,摸起來有明顯的韌性且不易揪斷,“但人造海蜇絲大多通過機器加工,看起來比較像粉條,圓潤光滑且易斷。”

  此外,儘管法律沒有禁售人造海蜇,但依據消法,商家如果沒有告知消費者,則涉嫌消費欺詐,侵害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 延伸

  人造海蜇發明29年 營養不及天然海蜇

  此次浙江警方查處的是“人造海蜇”。人造海蜇絲並非近年才出現,早在1987年《中國水産》便刊文稱,可利用褐藻酸鈉、氯化鈣來製造“人造海蜇皮”。同時在部分電商平臺上,均在售《人造海蜇生産工藝》等技術資料。

  國家水産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翟毓秀告訴新京報記者,當時國內海蜇養殖産業尚未興起,天然海蜇資源比較稀缺且價格較貴,所以催生了“人造海蜇”這種特殊的代食品。人造海蜇多使用褐藻酸鈉,用氯化鈣、葡萄糖酸鈣溶液來定型,這些原料均在國家允許的食品添加劑範圍內,“如果使用的都是食品級原料,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

  儘管如此,由於人造海蜇絲的低廉生産成本和高額利潤,導致其存在多年。新京報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了解到,2015年以來出現過6起“人造海蜇”鋁殘留超標案件,其生産成本約為1元/斤,犯罪嫌疑人多以2元-3.5元/斤的價格在農貿市場銷售,利潤率高達100%-250%。

  同時,人造海蜇絲的生産工藝也開始出現變種:當事人大多使用食品添加劑海藻酸鈉為原料,並輔以硫酸鋁銨(明礬)、無水氯化鈣兌水的方法生産顆粒狀、絲狀人造海蜇。經相關部門檢測,幾起案件中鋁殘留普遍在116mg/kg-1371mg/kg之間,高於當時《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所規定的100mg/kg上限。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吳文惠告訴新京報記者,國家對人造海蜇無明確禁止,也無相關標準,但其營養價值不如天然海蜇,“天然海蜇富含豐富的膠原蛋白、多糖成分,但人造海蜇裏僅有多糖化合物。”

  天然海蜇也有鋁超標 用醋浸泡可去除

  事實上,鋁含量過高問題同樣困擾著天然海蜇加工業。

  大連天正實業公司董事長孟雪松告訴新京報記者,海蜇在較長時間離開水後會出現融化,因此在加工過程中必須使用明礬、食鹽來脫水、腌漬,以去除海蜇中的水分並加速其蛋白質凝固。這個過程中,明礬中含的鋁元素會殘留在海蜇皮表面,只有經過泡發、清洗等工序後才能直接食用。

  一位海蜇企業加工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如果用100mg/kg的殘留標準來嚴格執行檢測,恐怕業內所有的産品都得下架,廠家都得關門停産。”

  對此,農業部在2013年對北京、遼寧、河北等10個省市的520家生産企業、市場進行了調查。一位專家組成員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調查某種程度上催生了2015年GB2760-2014新標準的出臺。新國標將鋁元素的殘留限制從100mg/kg提高到了500mg/kg。

  不過,該殘留限制與人體合理攝入量相比仍顯偏高。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WHO/FAO)將鋁的每週可容許攝取量暫修正為每人2mg/kg體重。如果按照新國標計算,一位60kg重成人每週食用240g國産海蜇絲就可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準上限。

  翟毓秀告訴新京報記者,從對北京市場的9個海蜇樣品檢測結果來看,其中鋁元素殘留均在合理範圍。他建議,由於鋁殘留在酸性條件下會加快溶出,因此一般家庭可使用醋浸泡,或者用水浸、漂洗多次的方法,去除海蜇中的明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